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8-06
□谈晟广
小小铜镜,如何照见万物呢?这得从铜镜的历史说起,中国铜镜的制作,始于青铜时代,曾跨越了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因玻璃镜导致的技术革新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古代铜镜,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用于照容的实用器,同时,变化无穷的样式、纹饰和铭文等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是体现不同时期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和民俗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
中国之先民,用監盛水以为镜,后演变为用青铜制作的镜鉴。因为铜镜能照察审辨,从而引申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意思,故古人多以镜鉴寓理。上古之书《尚书·酒诰》记载:“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監,当于民監。’”意即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墨子·非攻》则进一步阐释道:“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汉唐时便产生了著名的君子“三鉴”——汉荀悦《申鉴》曰:“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唐太宗因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病故而感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鉴于此,宋司马光更是撰写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通过描写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历史事件以警示后人。
镜鉴不仅有观容貌、正衣冠之用,还能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映照心灵。帛书《老子》第十一章言:“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将涤除镜子上的瑕斑比拟消弭可照见于心境的欲念,从而达到内心虚静、无私无欲之境。《庄子·天道》亦以镜来比喻圣人之心,曰:“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道是根本,而人的本心即道,故曰道心。人之道心,若宁静如止水,则犹一面清净幽玄的明镜,拂除尘埃,光明照见人世间万物纷繁的原理和本质。故宋程颢曰:“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宋杨简曰:“道心光明,如日月之光,无所思为,而万物毕照,道心无我虚眀,洞照万理。”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已知中国最早的两面铜镜正式出土于青海和甘肃两省的齐家文化,距今约4300年的墓葬。整个西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正式出土的铜镜的样式和纹饰均带有浓厚的外来文化因素。(《西安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