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8-05
□池妍 陈冰虹 阿龙
揭阳古城有文庙,也有武庙。文庙是揭阳学宫,而武庙,则是位于北城关外的古榕武庙(关帝庙)。两者同样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文一武两处文保互为映衬,成为揭阳历史文化绚丽的两个华章。
建庙因由
古榕武庙,位于北门外,俗称关帝庙,当地群众也因而简称为北关,起工于万历二十九年,历明、清、民国至今已有420年。清廷曾敕匾“威宣南海”高悬庙中,其显赫名声,不同凡响。
明代,沿海一带遭受倭寇入侵,揭阳古城地处榕江中下游,倭寇的兵舰常常长驱直入南河、北河,肆虐这座繁华的临江边城。为抗击倭寇,揭阳县在号称“锁钥”的北门之外,建起了屯兵备战的铳城弦歌重镇。在古代,“镇”为军事机构,把北门外的这个军事机构称为重镇,显然跟其重要战略位置有关。在重镇旁边,通北河的杉浮溪口,也陈布了一排战船。关帝庙也正是缘此兵营而建。
谈及铳城弦歌重镇旁建起关帝庙的因缘,专家分析,根据惯例,供奉关公,让他为驻军的抗倭斗争提供坚强精神支撑。而自关帝庙建成后,揭阳官军在榕江南北两河上与来犯之敌的几场交战,都以胜利画下句号。按照当时的理解,战斗的胜利,关帝功不可没,于是就有每场战后的大型酬神活动。
“弦歌重镇”
酬神活动,在古代,大都配有演戏的节目。而关帝庙所在的地方为弦歌重镇的北侧。所谓“弦歌”,是用琴瑟等伴奏歌唱的一种形式,称为“弦歌”。常用于比喻一个地方的太平。维护一个地方安全的军事设施或机构就是“弦歌重镇”。
关帝庙建成后,庙前的空地,成为每次酬神的表演活动地,建起了戏台。戏台建筑是关帝庙建筑组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山门前12米开外,面朝古榕武庙主体建筑而立。
揭阳一向有“戏县”之称。北关帝庙建戏台,从“伎坊”脱胎分离而成独立演出场所,为揭阳第一座戏台。《揭阳县志》载:乾隆四十二年,知县刘业勤因前基址狭隘,捐买附近铺屋广而深之。
这个戏台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潮州传统工艺特色。戏台正中挂“人鉴”匾额,左右侧的木雕戏屏,题材与戏剧有关,与关帝有关。如:桃园三结义、关公夜读《春秋》、过五关斩六将等。
历史传说
北城关外这个关帝庙,产生许多传奇。其一是清道光二十四年,潮阳人黄悟空率会党之众,包围了揭阳县城。县城里官兵猝不及防,一时间县城危如累卵。突然夜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有人大喊“关公救城来了”,黄悟空的人马一时弄不清真假,争先恐后往回走。守城的官兵乘势反扑,揭阳城终于化险为夷。
光绪初年,在揭阳养病的原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当地乡绅的怂恿下,将这一故事上奏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请求御赐匾额,以表彰关帝的护城功德。不久,由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指令内阁书写并雕刻的“威宣南海”巨匾,由钦差送至广东,再由广东军、政最高长官护送至揭阳挂上。
另一个故事是:关帝庙的香案上,原来摆放着一副十分精致的铜爵和两只异常精巧的铜鹤。有一个在揭阳生活多年的外国传教士垂涎已久。这个利令智昏的洋人居然雇用两个好逸恶劳的游民,趁着寒夜潜入庙内把几件宝物偷走,但当他们把宝物装船离岸时,刚才还月光如银的北河水面,忽然浓雾笼罩,辨不清东西南北,这伙盗贼拼命划着桨、在北河转了几个圈之后,小船冲上了县城对岸玉浦的涂滩。忽然,刮起了大风,雾渐消散,扛着宝物踩着烂泥企图上岸潜逃的盗贼被闻讯赶来守候在堤岸上的善信逮个正着。
两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揭阳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