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女史箴图》的教化意图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8-05

□罗慕赫

在中国古代,许多清廉正直、为民分忧的官员在离任后,当地百姓或立碑或画像以纪念。这揭示了人物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因其所绘人物的事迹而具有一定的教化价值。在不同时代,对于一幅人物画的这两方面价值的强调是不同的。

今天的观众在欣赏《女史箴图》时更容易为画家精湛的笔法而吸引,尤其是画家描绘人物衣饰的线条,简约、流畅、飘逸。这种绘法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高古游丝描”,又有“春蚕吐丝描”的形象说法。

《女史箴图》问世的年代,则呈现出明显的教化意图。

西晋时,有一位叫张华的大臣写了《女史箴》一文。箴是一种以劝诫为主要功能的文体,文章讲述宫廷女性应具备的道德修养。东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将《女史箴》中提到的故事绘制成《女史箴图》。可惜,顾恺之的原画已不存于世,存世的是唐人和宋人的摹本。唐人摹本,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国人从圆明园中盗走,今存于大英博物馆。宋人摹本,今藏故宫博物院。

《女史箴图》原有12段,无论是唐人还是宋人的摹本都有缺失。唐人摹本存9段,宋人摹本存11段。宋人摹本多出来的2段,分别讲述了樊姬、卫女的故事。两个故事都体现出对欲望的克制:樊姬是楚庄王夫人,她以不食禽兽之肉劝诫丈夫不要耽于游猎;卫女是齐桓公夫人,她拒绝听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因为郑卫之音被认为是靡靡之音,孔子就批评过郑声“乱雅乐也”。(《学习时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