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在东垆,遇见“未来农业”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6-21

记者 解世忠 陈永年

只要有手机信号就可以浇水施肥,800亩地一年从种到收只需要365个工,收益比传统种植方式增加一倍……

“未来农业”,已然来临!

“未来农业”啥模样?在芮城县东垆乡,远鹏家庭农场关于粮食生产形态、效率、收益等方面的探索,可见一斑。

“未来”耕作方式

远鹏家庭农场位于黄河滩地。

6月11日早上5时,3台收割机历时两天,800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过了7个小时,跟在收割机之后的3台玉米播种机,即时播下玉米种子。

播种扫尾之际,50岁的农场主胡天妮,坐在地头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控制室内,向记者介绍他冠以“智慧”的农场。

为了不占土地,钢架结构的控制室横架在田间道路上方,四周用玻璃封闭。站在室内,向四周环视,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能看到的,是一排排一人多高的喷灌杆。藏在地下看不到的,是数量巨大的管道、传感器等设施设备。各种现代化设备,将与作物生长有关的湿度、温度、酸碱度、肥度等全部数字化,再通过5G信号传输到控制室的系统里。

打开挂在控制室墙壁上的大屏,进入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里面有80个按钮,每个按钮对应着10亩土地。胡天妮随手点开第20个按钮,三五秒钟之后,控制室下方一块地上数排喷灌杆就开始喷水了。

胡天妮说,他种了几十年的地,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

以前,胡天妮最怕的就是浇水和施肥,找别人干吧人难找,自己干吧又太累,更严重的是可能耽误农时。800亩土地如果按以前大水漫灌的方式,日夜不停地全部浇一遍得40天,往往是后面的还没浇完,前面浇过的又开始旱了。如今,有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难题再也不存在了。

“整个水肥作业,涉及人工的只有一个环节,就是把水溶肥倒进水池里。剩下的,全是屏幕上的操作。”胡天妮说,“主要是快啊,4天就能把地全部浇一遍。”

省力省时的同时,还有省工省钱。

以一亩地计,可省人工费24元,省水费120元,省肥料费36元。因为管理更加精细,水肥全部按需供给、及时供给,一亩地还可增收小麦100公斤、玉米150公斤。因为不需要大水漫灌取消了田埂,又相当于增加了10%的可耕作面积。数项合计,仅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运用,一亩地一年可为胡天妮增加收益800元。而在以前,正常年景他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也就800元左右。

“这相当于我的收益翻了一倍。”胡天妮说。

高收益的前提是高投入。仅仅是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建设,每亩地就需要投入2200元,800亩得176万元。即便能得到30%的补贴,他自己也得真金白银往外掏120多万元。

当然,任何抛开收益水平与速度来谈投入的高低,都是没有意义的。

胡天妮计算,投入智能系统后,仅仅是增收的部分,两年就可以收回全部的投入。重要的是,整个系统的设备设施,地上部分占30%,可用10年;地下部分占70%,可用30年。

亩均611.5公斤,总产量48.92万公斤,这是今年远鹏家庭农场小麦生产的成绩。在此基础上预估,今年胡天妮的纯收入超过一百万元很轻松。

“未来”盈利模式

工业化一骑绝尘,城市化、产业化等落后一步,发展失衡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由于特定的政策导向与产业特点,工业的利润率与回报水平很长时间都远高于农业,这在客观上将更多的原本属于一产的生产要素,诸如劳动力、资本甚至一部分土地,向以工厂为代表的二产以及以城市为集中地的三产流动。

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是盈利模式。一家一户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盈利模式被工业化大潮冲得七零八落,而新的盈利模式还没出现或固化,这时就会产生很多问题,给我们的一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带来困扰。“让种粮有利可图”,可以通过对粮食生产进行资金扶持和补贴来实现,但从根本上讲,还需要找到产业本身的盈利模式,提高盈利水平。

远鹏家庭农场的探索,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构建了一种新的可复制的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的基础是规模。通过大规模生产分摊成本,是工业化生产的一条基本经验。要提高利润水平,规模化是必走之路。尤其是粮食生产,种植和消费的特点,就决定了其不能像经济作物那样,走精品化的生产路线,而必须通过规模效应来分摊投入成本,从而降低市场终端的消费价格。就像远鹏家庭农场中的5G物联网、传感器、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以及数量庞大的地下管道和地上喷灌杆,这些软硬件的投入成本,都不是三五亩、三五十亩甚至一二百亩土地能够“分摊”下来的。

盈利模式的核心是破题。水肥作业和病虫害防治一直是粮食生产机械化的最后阻力,以浇地环节为例,劳动强度高、劳动力密集、劳动环境恶劣等特点,决定了该环节社会化支持系统的建设难度。同样的报酬,论劳动环境比不过城市的服务业,论就业稳定也比不过工厂车间。要在争取劳动力方面不落下风,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提高劳动报酬来“吸引人”,二是技术攻关来“替代人”。长期的实践已经证明,采取第一个办法的效果并不好,而远鹏家庭农场探索的,是第二个办法。

该农场通过建设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将原来劳动强度最大、需用人工最多的环节,变成了可以坐在空调房中甚至可以离开土地,在手机上一键操作的工作。

众所周知,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总量巨大的工商资本,以及同样巨量的个人储蓄,当二产、三产竞争的充分化程度越来越高,相对而言更具有“蓝海”属性的一产,将会随着各项社会化支持系统的完善,吸引越来越多市场主体的带资进场。

以胡天妮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为例,30%的国家补贴代表着一段时期内的政策红利,而省工、省时、省力的技术条件,以及几十年来农业发展人才的培养和思想的准备,都为市场主体进场铺平了道路。同时,越来越高的城市化水平,也为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副作用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胡天妮的模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实并不全是胡天妮个人努力的结果。一切产业的发展,都是体系的产物,并不取决于某一方面的单兵突进。没有5G物联网,没有移动互联,胡天妮种地想“偷懒”的愿望就永远不会实现。而要更好更快地推进现代农业进程、打造“现代农业强市”,同样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对农业的系统化保障水平。只有更好的系统化支撑,才能催生出更好的发展模式,也才能酝酿出更好的盈利模式。

“未来”保障水平

胡天妮喜欢“尝鲜”,高地隙植保机、无人植保机等先进农机具都是全省第一批使用的,而在粮食生产中以如此规模使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也是全省首家,全国罕见。

“我现在正在关注拖拉机的无人驾驶技术,待成熟后也会引进来。”胡天妮说,到那时,用工量大的种收环节也会大大降低对人工的依赖程度。

从早已实现机械化还将可能实现无人化的种收环节,到已经实现智能化的水肥作业环节,再到采用无人植保机作业的病虫害防治环节……想一想,这些用工越来越少、技术含量越来越多、耕作效率越来越高的新特点,不就意味着我们距离现代农业越来越近吗?

传统印象中人欢马叫、人声鼎沸的播种和收获,很快就可能变成另外一种场景:一两个人拿着笔记本电脑或手机,在开着空调的控制室里,手指在屏幕上指指点点;在他们可能目力都无法触及的地方,“铁牛”正在卖力轰鸣……

“胡天妮的模式现在是个例,10年后可能就是常态了。更多高科技手段的介入,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形态的同时,还为更多市场主体进入粮食种植产业创造了条件,这将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又一重要保障。”芮城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任照国说。

通过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应用水平,对传统的农业生产进行针对性改造,破除粮食生产领域规模化、市场化的障碍,可以更好地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当然,用来保障国计民生的粮食生产,同样需要更高质量的保障。

麦子收获完第二天,看到天气预报有雨,胡天妮毫不犹豫地作出一个决定:将7.5万公斤小麦以每公斤低于收购价0.2元的价格出手。

眼瞅着就要装进口袋的1.5万元又白白扔了出去,胡天妮心中很惋惜,但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年建成的农场,晾晒场还没到位,而传统的烘干机会影响小麦质量,降价快速出售,是他最优的选择。“痛定思痛”后,胡天妮准备等闲下来后就到别的地方考察风干塔之类的设备。“有了风干塔就不害怕了,自己用的同时还可以对外提供烘干服务嘛。”他说。

如今,省市县各级的视察调研团络绎不绝,种地的胡天妮成了远近闻名的名人。在小麦生产的关键环节,芮城县也会时不时地组织全县种粮大户前来观摩和学习。在他的影响下,附近的移动式喷灌系统都有了好几个,虽然效果比不上他的固定式喷灌系统,但好在投资低,效果也比传统的大水漫灌要好得多。

大规模、大投资换来高收益、快收益,胡天妮对他这套种粮模式很有信心。他现在最烦恼的不是种粮有风险,也不是太累、投入大,而是嫌种的地太少:“如果再能有个三两千亩就更美啦!”

可以预料到的是,胡天妮以后拿地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这个难度主要是指成本。模式成熟,收益稳定且水平还不低,这必将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粮食生产行业,胡天妮也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当然,这对流转土地的农民,对粮食种植的效益,对单位土地的效率,对整个社会的粮食保障,都将是件好事。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将会成为生动、美好的现实。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