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填报高考志愿的5点建议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6-18

随着高考落下帷幕,高考志愿如何填报随即成为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采访了《山西高考志愿填报方法与技巧》编委、《心理健康》《生涯规划》高级讲师李晓惠,为考生选择心仪的院校和专业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就考生如何理性填报专业志愿,李晓惠给出了5点建议:

选专业并非选职业

首先,目前很多高校按大类招生,在培养中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学生毕业后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能从事相关领域的许多工作。其次,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并不是与社会职业一一对应的,在校学习的某一学科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涵盖了若干行业;有些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用到大学里的专业知识多一些,有些用到很少。更何况要从事某一领域很专业的研究工作,还有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所以,本科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培养学习方法和训练思维模式。

选专业应重兴趣、志向和个人潜能的发挥,而非赶“时髦”、奔“热门”

首先,选择专业时兴趣爱好、个人志向是第一位的,不能赶“时髦”、奔“热门”。所谓的“热门”与“冷门”是相互转化的,今天的“热门”,明天就可能是“冷门”。若一味追赶“热门”,不是个人的兴趣所在,学起来索然无味,自然学不好,将来也不可能有所作为。其次,选专业要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现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职业需求情况变化也很快。此时,我们更不应该忽视个人潜能的发展。由于职业特点变化很快,难以把握,当你认识到很“热”的时候,可能已经快到“冷”的时候了。家长和考生切莫被眼前的“火热”就业形势所误导。

正确处理兴趣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每位考生都希望能被录取到理想的大学和感兴趣的专业,但在录取实践中这种情况很少,只有少量的高分考生能如愿。而对绝大部分考生来讲,兴趣爱好和被录取的专业之间会形成较大的反差。当专业和兴趣发生矛盾时,即使将要录取的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为了能争取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考生要毅然放弃兴趣,重点保证录取。青年人可塑性大,兴趣爱好也是不断改变的,是可以重新开发和培养的。随着青年人生活、工作阅历的延伸和拓展,会展现出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其实,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人们所从事的实际工作与自己在大学里的所学不一致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全面了解高等学校招生章程

高等学校的招生章程是学校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招生章程的重要内容包括: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高等学校、公办或民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语种的要求;招收男女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级差、对加试或降分投档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件种类等。

各院校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是最重要的招生规定,考生一定要弄清楚这些。

保持良好心态,重视志愿填报

追求崇高和完美是人类的天性,面对全国成百上千所层次、类型不同的高等院校和几百个学科专业,每一位青年人在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都充满了自信和憧憬,每一位家长对子女同样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专业的选择最终可能决定了考生的职业生涯,但对一个青年人来讲,考上大学只是职业生涯的一个起点,只能是人生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更艰难,在人生的旅途中也会遇到更多的发展机遇。考生和家长都应抱着平常心,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选择。考生应该坚信,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选择你的也是最好的。

高考志愿填报的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考生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自己的定位判断能力,遵循填报规律,借鉴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就一定能科学、合理地填好高考志愿,把风险降到最低。(记者 杜磊)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