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盐湖区王范乡 郑村枣农授课不藏私 抱团取暖谋共赢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2-18

2月13日,大年初二,春节7天长假刚进入第三天,盐湖区王范乡郑村的不少村民已经在大棚里忙碌起来。

郑村南靠鸣条岗,北临涑水河,村民以种植桃、冬枣和大棚蔬菜为主。走进村民薛根年的冬枣大棚,一片碧绿映入眼帘。虽然棚外依然寒冷,但棚内的冬枣树已经冒出了嫩芽。

薛根年是村里出了名的侍弄冬枣的好手。自2016年嫁接冬枣以来,他年均收入超过8万元,在全村单棚效益最佳。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与同行枣农交流枣树掐芽的注意事项,“你看,这现在不是有十片,应该就能打顶,十片到十二片就打枣吊尖”。

冬枣树的管理有6个重要环节,分别是掐芽、打枣吊尖、打坐枣药、环剥、疏枣、膨大追肥,每个环节都不能含糊。薛根年说:“我的一个心得是在枣树出花期才开始提高温度,到生花期可以达到35℃,这可以让它开花快一点,还可以再把温度提高到36℃、37℃,出果可以快一点。”

听着薛根年的讲解,来自盐湖区冯村乡中阳村的冬枣种植户张崇占用心记录着。张崇占家的大棚超过10个,但单棚效益比起薛根年家相差甚远。为此,春节期间,他推了应酬,提前走了亲戚,专门到郑村来“取经”。

说话间,薛根年的“授课”已经接近尾声,“一棵枣树的产量要控制在8斤到10斤左右。产量不能过大,否则会影响枣的品质。疏枣合理,枣长得就比较好,口感、光泽也好,即使价格贵点,也不愁卖”。看得出来,薛根年一点也没有藏私。

对此,薛根年认为,在现代农业体系下,种植户们就是新闻中常说的“命运共同体”,要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取暖,“好水果永远有市场,这市场还很大,足以让我们共赢”。

如今,郑村已建起冬枣日光温室钢架大棚42座,种植模式、栽培技术都实现了迭代更新,冬枣的品质和效益稳步提升,逐渐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富民兴村之路。 记者 王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