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运城“田保姆” 种地好“管家”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11-30

芮城县农业托管一喷三防作业现场(资料图片)

■记者 刘晓瑞

“人均只有两亩地,户均不过十亩田”,这是我市农村承包地的真实写照。小农户如何走上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大胆探索,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接入大托管,走出了一条颇具运城特色的农业生产托管之路,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明显效果。

全程托管 半托管 单环节托管

“田保姆”种地好帮手

运城市地处山西省最南端,是一个农耕文化悠久的农业大市,耕地面积758.85万亩。近几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400万亩以上,是山西省小麦主产区,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具有战略地位。

但“人均只有两亩地,户均不过十亩田”却又是我市农村承包地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市必须要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农业生产托管正是解决这个问题行之有效的形式。”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苏丽红说,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我市农业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兼业化趋势。而农业生产托管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最关键的一个方面,有效解决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实现了“你在外安心打工,我在家帮你种田”的“保姆式”效果。同时,通过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引领普通农户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速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乡村振兴。

我市在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一套以农户为主导,围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果树等经济作物,提供三大服务方式的“运城模式”。

——“五个统一”的全程托管,即服务组织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统一组织耕种,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统一组织收获运输,统一进行秸秆还田,实现了“你的地我来种,管理归我,粮食归你”的无忧托管效果。

——“按需点菜”的半托管,即根据农户的生产需要,提前签订服务协议,服务组织按时为其提供多个自选环节托管服务或关键环节综合托管的定制化服务。这种模式主要解决了小农户“做不了、做不好、不愿做”,市场机制又难以发挥作用的难题,如深松深耕、有机施肥、统防统治、秸秆还田等环节,促进了我市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个性化”的单环节托管,即农户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单一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家庭经营意愿较强,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农户,也是农业生产托管产生之初应用最广泛的托管模式,帮助农户解决了个性化的生产难题。

“经过近4年的探索,我市已经形成服务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业。”苏丽红介绍说,针对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我市主要推出以机耕、机播、机收、秸秆还田、深松深耕、旋耕、烘干等环节为主的部分或全套托管服务;针对果树等经济作物,推出以开沟施肥、病虫害防治、除草、枝条粉碎等环节为主的部分或全套托管服务供农户选择。

2017年至2020年,我市共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9190万元,用于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试点范围从万荣1个县扩大至运城市13个县(市、区),实现了全覆盖,完成托管面积(按托管系数计算)110.165万亩。2019年市级率先安排财政资金400万元用于产粮大县闻喜县开展市级试点,完成托管服务面积4万亩以上。

粮食增产 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田保姆”带来好效益

“种了一辈子地,从来没有收过这么多粮食。”芮城县古魏镇龙泉村村民高朋高兴地逢人就说。2019年,他托管的3.6亩小麦共收获2200多公斤,亩产达600多公斤,比他没托管的小麦亩产多出了150余公斤。

像高朋一样开展托管服务后的小农户的地实现了集中连片耕种。“田埂消除增加了耕作面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亩产,收获烘干仓储环节减少了损耗,粮食增产效果明显。”市农业农村局农经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测算,在我市试点区域全程托管后,粮食亩均增产20%、亩均节本增收300元以上、托管服务主体收入增加20%。

农业生产托管实现了集约化管理,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粮食产出和收益的同时,农民获得了务工收入,从而实现劳动力在打工和种地之间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可以说,咱运城的农业生产托管‘托’出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实际效果。”苏丽红说。

在万荣县,贾村乡大甲村股份经济联合社采取“村集体+联合社+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立足贾村乡果业大乡实际,依托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优势服务资源,通过果业生产托管经营模式,为小规模分散经营果农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取得了较好成效,已发展成为果业托管社会服务组织典型样板和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典型。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我市着力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和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相结合,实现了农民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两增”目标。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把缺劳动力、缺技术的农户土地托管起来统一管理,既解决了村里“无人种地、种不好地”的问题,又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组织实力,推进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运城模式”农业生产托管还推进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就拿盐湖区来说,该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麦田除草、病虫害统防统治,亩均减少农药用量20%—30%。”苏丽红说,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技术装备先进,统防统治、科学施肥等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能力强,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户缺乏科学使用农资、绿色防控病虫害等先进技术的困难,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促进了农业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政策支持 微信宣传 规范管理

多方位助力“田保姆”

要说为啥运城“田保姆”能“管”出名气,“管”出效益?“最主要的就是思路对。”苏丽红介绍说,自2017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突出重点环节、扩大覆盖范围、集中连片推进”的总体思路,形成了市级紧盯关键环节监管,县级狠抓项目实施的良好模式。

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决定成果。一系列助力“田保姆”顺利开展的措施相继实施:

一是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的通知》(运政办〔2019〕29号),对项目的启动、实施、验收、责任追究等各环节都加以严格规范,确保项目有序实施。

二是全市项目实施县(市、区)均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农业农村(农经)、财政、农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生产托管工作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情况全程跟进督导,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多次召开全市农业生产托管工作视频会议,要求项目试点县明确项目资金补助对象,严格资金管理,及时进行绩效评价和审计。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时,多次深入项目实施现场进行调研指导,针对发现问题举一反三,确保农民利益得到最大保障,各个环节准确实施。

“我们还利用微信、抖音平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让全市广大农民群众知晓农业生产托管项目的实际意义、了解农业生产托管政策。”市农业农村局农经中心工作人员说,为方便农户及时掌握服务动态,各试点县成立了农业托管服务中心,组建了专门面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托管服务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微信群,为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还通过召开现场会、出动宣传车、悬挂条幅、刷写墙体标语、散发资料等形式切实增强了全市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为全市上下营造了开展托管服务的良好舆论氛围。

据悉,为扩大政策的惠及面,使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生产托管带来的巨大好处,全市市县两级积极进行宣传引导,多次举办不同规模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培训会、现场推进会,规范托管工作开展,加强试点项目的管理。

农业生产托管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社会化服务形式,为保障项目按期、安全、高质量完成,我市通过公平公开选择服务组织、层层签订服务合同、先服务后补助、及时绩效考核追踪、实行退出机制等措施加强管理,做到了“约定有合同、内容有标准、质量有保证、过程有监管”。

“特别是我市率先要求所有参与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作业的农机全部安装GPS定位系统,服务面积以GPS显示数经农户签字的面积为准,有效避免了服务组织与农户因服务面积不确定而产生的矛盾,也避免了服务组织虚报作业面积,真正把补贴款用到实处。”苏丽红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