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漯河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1-20
在《宋书》撰成以前,汉字里是没有“棉”字的,只有“纟”旁的绵,指的是用蚕丝制成的絮。白居易曾经赋诗称,“桂布白似雪,吴绵软如云”,说的就是吴地所产细软如云的丝绵。中国人很早就已经养蚕缫丝,传说养蚕技术是黄帝的妃子嫘祖所发明的。
1926年,考古学家在发掘仰韶文化西阴村遗址时,发现了半个蚕茧。人们又在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距今4700年的绢片。后来,又在河南荥阳的青台遗址中发现了留有丝绸残痕的瓮棺,距今大约5000年,这些发现都说明,早在史前时期,先民就已经开始利用蚕丝编绳、织布。到商周时期,植桑养蚕的规模更大。
不过,使用丝绵毕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平民百姓御寒,只能求助于更为廉价易得的麻。早期文献里所称的“布”,一般指的都是麻布。以麻布为主要衣着材料的庶民,被称为“布衣”。麻不仅是织布和编麻绳的原料,还是平民填充被褥、衣物的原料。《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所谓的袍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长衣服。还有一种用麻制成的衣物叫褐,通常由粗麻或兽毛等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粗劣笨重,而且保暖性能也很差,但即便这样,还有人穿不上褐。
除了丝与麻之外,早期人们还用木棉花絮来充填枕头和衣服。木棉花的果实和棉花一样,蓬松多丝,因此既能用来纺布,也能用作填充的材料。不过,木棉纺织技术过于复杂,保暖性能又不如棉花,因此在棉花大量种植以后,就迅速被取代了。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