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苏轼和“戏瓦童子”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11-19

苏轼在其所作的两首诗中提到过“戏瓦”的“童子”,一首名为《观台》:“三界无所住,一台聊自宁。尘劳付白骨,寂照起黄庭。残磬风中袅,孤灯雪后青。须防童子戏,投瓦犯清泠。”另一首《臂痛谒告作三绝句示四君子》其二:“心有何求遣病安,年来古井不生澜。只愁戏瓦闲童子,却作泠泠一水看。”

“童子戏瓦”出自佛教经典《楞严经》第五卷,讲的是月光菩萨修习水观的故事。在修习水观时,要心无二志,专注于水,也叫“水定”。月光菩萨在修习水观时,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但还未抵达“身心本虚空”的最高境界。此时,一个年幼无知的童子,好奇地拾起一片瓦投向水中。在听到瓦击水的声音后,童子四处看了看,就离开了。月光菩萨出定后,便觉得心痛不已。直到他再次入定时,命童子将水中的瓦片取出,他的身体这才完好如初。此处的心痛,应该有另外一层意思,修习中的平静却轻易地被飞瓦入水声而打破,是为自己的定力不足而心痛。这种心痛类似于王阳明(考进士)落第时的感受:“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那么,苏轼与“戏瓦”的“童子”又有什么渊源呢?

苏轼在人生的后半阶段,开始精研佛学。逐渐地,东坡先生悟透生命的真谛,练就了静观危局、处变不惊的旷达境界。苏轼曾写过一篇小短文记录他的一次乘船险境,话说那天快到曲江的时候,船只突然触礁倾斜,放眼四周皆是激流浪花,船上的人都大惊失色,面如土灰,唯有苏东坡依旧心平气和地在船上写字。他已经历过太多人生的大风大浪,眼前的这番巨浪根本不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任何“涟漪”。倒不如继续写字,稳定情绪,如此,对于船友们也是一种精神慰藉。

苏轼在自己的两首诗作中引用“童子戏瓦”这个典故就是说明自己经过了各种人生坎坷,在心灵上已步入了大彻大悟之境,生命中充满着一种“身心无挂碍,随处任方圆”的淡然和洒脱。尽管,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小人”无事生非,在自己了无防备时,“投瓦入水”,扰乱那份清净心。但是,世上终归没有什么事能让内心再起波澜。

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个达观、潇洒的人,这种潇洒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点点地从苦难中打磨、历练出来的。每经历一次磨难,他就会对人生“看透”一层;在险恶的环境中,他能快速调整心态、自我解脱,做到“不为之惊,不为之忧,不为之乱”。他不再注重尘世的功名利禄,不再计较自己的荣辱得失。而且,他更深切地认识到,清净心的修习只是一个开始,绝非一劳永逸,需要不断地加以维系及修持,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至高境界,就算有“投瓦童子”调皮嬉戏,自己一样能够心若止水、如如不动。(《西安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