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绿色,“农耕河东”新跳板

来源:发布者:陈永年时间:2020-09-28

图为芮城绿康源果树农场工人利用苹果采摘平台采摘苹果 本报记者 冯革才 摄

9月22日,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绿色发展研讨会在万荣举办。9月26日,中国县域绿色发展(芮城)论坛又在芮城开幕。

绿色发展,是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着力点、切入点,甚至还是突破点和爆发点。千年古河东与绿色新文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有着深厚农耕文明底蕴的运城,在新的征程上又会实现从“农耕文明”向“绿色文明”怎样的跨越?

希望真如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所言:“在历史的天空,农耕运城,熠熠生辉;面对时代大潮,现代运城,精彩纷呈。”

从增产增收

到绿色可持续

绿色发展,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中,是与可持续发展含义相近的。

拆分来看,“绿色”指施加于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措施,包括化肥、农药、种子、机械等等,既不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本身、也不对农业以外的生态环境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发展”,是指我们不要返古,用最原始和最传统的技术,而是要采用新技术、新科技,尽可能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

任何一个理念,都是时代的产物,绿色发展也是一样。

最早的时候,农业种植目标很简单,就是“增产”。在人类农业发展史的绝大多数时期内,如何增产都是主要矛盾。后来,在科技的助力之下,增产问题得到解决。人们在市场经济特别是工商经济大潮中,农业种植又增加了“收入”的目标。随着人们生产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加剧,农业生产的目标又增加了“绿色”目标。

目前,我们农业发展的制约性指标,其实就是产量、收入和绿色的三位一体。

我国现有20.2亿亩土地,占全球耕地面积的10%不到。但我们就是用这不到10%的土地,养活了18%的人口,生产了21%的粮食、25%的肉类、45%的猪肉。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绿色”目标,有着主客观同样的迫切需要。

新技术研发

保障绿色理念落地

从本质上看,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可持续的理念,更是一门统筹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科技研发等的科学。

以前,农业种植通过增加化肥、农药投入,实现了投入刺激下的增产增收。如今,正在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用水、劳力等投入,实现技术指导下的增产增收。

经过多年现代农业启蒙,运城的农业生产从业者,觉悟和认识都有了较大提高。现在影响政策推广和技术推进的最大问题不再是减还是不减的理念争论,而是怎么减的技术突破。

比如种植韭菜的村民,他们也知道用农药不好,但没办法,在很长时间里,我们防治韭蛆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农药灌根。2017年,我市农业部门从中国农科院引进“日晒高温覆膜法”防治韭蛆新技术,通过地膜覆盖菜地,用高温灭杀的物理办法治理韭蛆,既绿色环保无污染,还减少了农民的投入,实现了生态与收入的双赢。

有了类似这样解决“怎么减”的可行的方法论,不仅完美解决了蔬菜安全这一社会问题,更让传统产业实现了新的发展。

化肥的使用也是一样。刚开始,大家用肥很少,产量很低;后来逐渐加大用肥量,获得了越来越高的产量。如今,我们要减少用肥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最大的难度是如何在保证产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去减少用肥量。

以前果农施肥,采用的多是在两行果树之间挖一道深壕,再把肥料施入的办法。但技术人员经过试验,发现通过在树的根系附近施肥,可以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实现减少用肥量的目标。

理念的诞生,可能需要天才的头脑;但理念的落地,更需要的是适当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数字经济应用

助力农业降本增效

数字经济对农业的改造,目前表现最明显的是销售渠道,比如电商。

增产侧重产量,增收是把产品变成商品卖出去,增效则是要掌控最佳的成本与收入关系以取得最大的边际效益。

电商的主要发力方向就是增收。近几年,我市的农村电商发展很快,2018年,运城苹果仅通过快递渠道就销售了5000万公斤,被国家邮政局评为“2018年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2019年,临猗县又因“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和产销对接成效明显”,获得了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

但运城农村电商的发展,还仅仅处于开端,优势初具,但离胜势尚远。电商创新的流通模式对传统的生产模式还没有形成更强的倒逼和矫正效应,网络营销天生的对市场的敏锐触觉还没有很好地传导给普通的生产者,大部分电商还处于原始的增加销售渠道的低层次应用,技术带来的溢出效应还远未成型……

数字技术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下一步,我们应该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过程的应用,通过数字技术提高农业的发展质量,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效率、社会化分工协同、农产品品质、环节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问题。

以永济市棉花原种场为例,去年新上了一套物联网系统,土壤水分温度监测,叶面湿度监测,茎秆直径监测……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决定什么时候浇水、施肥,可以提前预防病虫害,能判断农作物长势。通过数量众多的无线传感器,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所有因素被全部细化为数据,实现了农业种管由“模糊经验”向“精准数字”的跨越,一方面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实现了增效,另一方面通过“恰恰就好”的投入理念实践实现了降本。

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碎片化经营主体面临的巨大信息成本。现在的普通农民,越来越向“轻资产型”转型,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甚至是种管技术的一次性投入成本。

我市的中农乐集团,成立16年来扎根农村基层,坚守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通过“傻瓜式技术”和“保姆式服务”,开发App果业科技互联网平台,建设现代果业示范基地,把农户组织起来成立种植联盟等方式,形成了农技推广的“中农乐模式”。果农在生产管理中遇到问题,可以实时用手机拍下,发到App上,后台值班专家会及时进行分析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中农乐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链接了成千上万的小农户,解决了一家一户不知道“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卖给谁”的实际问题,解决了农民不懂技术、没钱投资、各自为战、盲目生产、增产不增收的困境,为“小农户”融入“大产业”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

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浇铸运城农业新品牌

2017年,稷山板枣生产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当时山西省的唯一入选项目。如今,又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36个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稷山板枣位居第五位。

人们对稷山板枣的认识,有产业层面:15.3万亩枣树栽植面积,10.5万农民从事板枣种植,总产值6.3亿元,枣农人均收入8000元,畅销全国24个省市及新加坡、美国等国家。有文化层面:千百年来有关板枣的历史典籍、民间传说、人物轶事、诗词歌赋、民间文化层出不穷。也有历史层面,稷山县千年以上古板枣树约17500株,五百年以上古板枣树约50000株,古枣树数量为中国之最,全世界所罕见。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看重的是:“能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的思想,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厚的传统文化,优美的复合景观,高效的资源利用技术,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化的产出……”通过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融合与挖掘,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推动加工、康养、研学、文创的综合开发利用,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让人们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三大目标。

对运城来讲,这可能是一个新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运城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像稷山板枣一样,有文化、有效益、有环境的项目还有不少,在这方面加强工作,可作为运城现代农业的品牌引领,带动整个产业的科学发展。

招商引资项目

要融入农村发展生态

乡村振兴根本在于产业振兴,这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在农村发展产业,到底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

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情况:通过招商引资,在农村划出一大片地方,建各种与农村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毫无关系的业态。这样的产业,与农民关系不大,与农村距离很远,不过是从城里引来的工商资本的一块“飞地”而已。

我们需要的产业,一定是以农业为基础和先导,可以带动当地农民就业甚至生产生活转型,以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再开拓二产和三产,最终实现产业与三农的融合发展。当我们的产业融入农村的整个生态中,就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就可以更好地抵御市场的波动。

近年来,我市不少地方大胆探索观光休闲性农业,还有一些地方搞民宿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来看,点上成功的不少,但离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能有效对冲季节性和市场波动影响的,还很少。

农村最有价值的在于乡情、乡风和乡俗,农村的发展目标多样,既有观光型,也有体验型。所以我们建设农村、发展产业,绝不能一味地往景点方向靠,用打造城市公园的手法,把村庄变成了另一种景区。最终,让一心想突破城市樊笼的城里人,进入另一个熟悉的场景。

观光可能会是一次性消费,而体验,完全可以实现重复消费。体验的内容也很丰富,比如我们独特的民俗文化,独特的农产品制作工艺,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要做好体验经济,一方面在规划的时候,就需要引入专业机构,真正以农村为主体、以农民为中心,进行精准规划;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当地特有的文化和民俗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这一切都需要下一番“笨功夫”和“细功夫”的。

最终,我们要以农村生态的自然性和文化的原生性为核心竞争力,以乡村特有的环境、物产、民俗、风景为产品,来传承乡村文化、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最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发展。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