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丰收运城——生产之变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9-22

标志地点:后稷教民稼穑地——稷山

据考证,后稷“教民稼穑”的地点就在稷山,稷山因此得名,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日月如梭,白驹过隙。在河东大地这片热土上,农业始祖后稷带来的农耕文化与新时代的农业技术正在不断地吐故纳新。

□记者 刘凯华 实习生 秦一倬

“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中的这句话,讲的是农业始祖后稷的传说故事。

据考证,后稷“教民稼穑”的地点就在稷山,稷山因此得名,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作为“后稷故里”和“稼穑之地”,近年来,稷山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稷山板枣,正是该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然而,稷山县板枣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多年以来,由于劳动力老龄化、技术投资不够、环境污染等原因,板枣种植对工业化肥的使用依赖度增加,使得土壤板结、盐渍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裂果现象频发。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改善土壤,提升枣树植株营养。

▲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内,枣农丰收乐开怀。 刘凯华 摄

为此,2018年起,该县进行了一系列板枣技术改良工作,把生物调控技术引入稷山板枣生产种植中,优化根系生存环境,增强根系对营养的吸收。经过一年多的改进,稷山板枣的裂果率从30%下降到10%。可喜的是,改良后的枣树不仅产量有所提升,枣品更是一级枣居多。

为老产业注入新技术,枣树焕发出新活力。如今,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已经进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库。千年板枣在汾河平原上铺展开的这片林海,既是广大枣农的致富基地,也是河东大地一道绿色的屏障。不断升级的板枣栽植,让稷山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河东这片热土上,农业始祖后稷带来的农耕文化与新时代的农业技术正在不断地吐故纳新。与稷山板枣相比,我市的小麦产业,也在新技术的带动下,不断刷新着“晋南粮仓”的产量记录。

今年麦收,我市水、旱地小麦平均亩产分别为734.1公斤和503.5公斤,分别创造了山西省水地小麦和运城市旱地小麦高产新纪录。

作为山西最大的小麦主产区,素有“三晋麦仓”之称的运城,近年来在控水控肥控药、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选育优良品种上不断下功夫,小麦面积、单产、总产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即便面对疫情、冻灾等不利因素,今年的夏粮生产仍然迎来丰收:全市夏粮收获面积402.3万亩,总产量为13.3亿公斤,同比增加0.58亿公斤,同比增长4.6%;夏粮平均亩产315.25公斤,同比增加20.56公斤,同比增长7%,均创历史新高。

▲省、市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调研运城小麦生长情况 刘凯华 摄

今年麦收成绩再创纪录,又一次验证了我市小麦种植适应性广、抗逆力强、高产稳产等诸多优点。

同样,运城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苹果大市,苹果产业呈现出了上市早、规模大、种类全、贮量大、出口多等优势。146万名果农、206万亩果园、年产值120亿元、30年发展……运城苹果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近年来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推动下,迎来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契机。

“我们这个示范基地以国家标准建设、以国际视野规划,致力于打造‘抗重茬、免套袋、少拉枝、早丰产’的现代化苹果种植示范基地。”临猗县北辛乡东卓村国家现代苹果产业(东卓)示范基地负责人李志军说。

今年3月起,李志军开始对示范基地进行升级。短短两个月时间,他就把这里打造成了一个占地100亩的现代果园,实现了“做最少的功,结最好的果”的现代产业标准。与此同时,临猗县西里村智慧果业技术集成中心、临猗县国家苹果产业体系运城试验站等多方生产机构,对果园提供了技术支持。

如果说土地是农业生产的财富,那么技术就是高标准生产的底气。

随着我市农业技术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市果业种植结构持续优化,在整个区域经济中,技术提升与产业带动相配合,诞生出了集“区位条件优越、生产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配套、生产方式绿色、园区形成规模”五大标准为一体的5个国家和省级高标准示范园区,20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园区和100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园区。这些技术推广示范园,以点带面推动了当地农村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成为引领本地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从栽培到销售,从优品选种到品牌推广,不断有农户依托示范园带来的农业技术,通过集中种植、更新品种、产业帮扶,实现了增收致富。闻喜县下白土村村民张坤,便是受益者之一。

2017年种植菊花以来,在当地药茶合作产业园的技术帮扶下,张坤的18亩菊花每年能带来近十万元的收入。“受益于合作社先进的种植技术,现在我种植的菊花亩产量可以达到1000公斤到1500公斤,并且根据市场行情,所产的菊花全部会送到合作产业园进行深加工。”张坤介绍,未来他还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自家的“花园”充实起来了,钱包自然会越来越“饱满”。

农业技术创新是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新绛县的“大棚设施油桃”便以此作为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手段。

20年来,新绛不断引进油桃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把发展产量高、效益好的设施油桃作为重点,定期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积极给予扶持引导。

“今年大棚的桃‘走’得挺好,一亩地的桃,一个多月就全部卖完了。”提起自家的大棚油桃,新绛县阳王镇上庄村村民许文龙笑容满面。

由于大棚种植新技术的出现,这里的油桃拉长了生长期,避免了虫害的侵蚀,减少了喷洒农药的次数,结出的油桃品质更好、色泽更亮、价格更高。

“从春天到秋天,新绛都有新鲜的桃子可以吃。”油桃种植技术员许文龙表示,虽然设施农业的前期投资比较大,但是能有效规避不确定的气候带来的减产风险。

先进的技术,带来了优质的农产品。我市农业生产方式的加快转变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推广,既优化了产业结构、延长了产业周期,又极大促进了农户增收。如今,运城农业产业已发生了质的飞跃,技术更先进了,品种更丰富了,品牌更响亮了。生产的变化承载着万千运城农民的希望,铺就了一条致富增收的康庄大道。

一路山水一路欢歌,一路耕耘一路收获。运城农业,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踏着新时代的节拍,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路上,追风踏雾、一往无前。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