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断翅,一样能当“领头雁”

——记2019年度全国残疾人脱贫先进典型郝能吉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5-29

记者 裴旭薇

为迎接第30个全国助残日的到来,5月15日,中国残联同中宣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残疾人脱贫和助残扶贫先进事迹报告会。我市夏县农民郝能吉作为全国6名残疾人脱贫先进典型之一,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残疾人,在报告会上进行了发言。在京期间,郝能吉受到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等人的接见并合影。

今年60岁的郝能吉是夏县裴介镇裴介村一位肢体残疾人。一家四口就有3个残疾人,是典型的“一户多残”家庭。2015年因病因残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来,他身残志坚,自强自立、自主创业,从摆摊卖水煎包到栽植葡萄,从自家致富到帮助大伙奔小康,他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和艰辛,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断翅“领头雁”。2017年、2018年市残联、县残联先后授予他“小康路上自强者”称号。

近日,记者来到裴介村,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郝能吉的自强、坚韧和大爱。

厄运之下

他选择自强不息

1978年3月,初中毕业后,郝能吉被村里当作农业技术员推荐到运城棉科所学习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他非常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重活、累活、脏活抢着干,深受棉科所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正当他准备大干一番、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时候,厄运却降临在他身上。在脱绒棉花时他遭遇工伤,右手被卷进机器中,虽经积极抢救,但他还是因为伤势过重和医疗条件所限失去了右手。

21岁那年,在热心人的撮合下,郝能吉与邻村患小儿麻痹的姑娘刘晓燕相识,之后,他们步入婚姻殿堂,生了两个女儿。本以为一家人从此能平静地生活,但没有想到的是,2002年,郝能吉18岁的大女儿被查出患有脑瘤,行走时无法掌握平衡,视力也急剧下降。为了给女儿做手术,全家人倾尽全部积蓄,并欠下了10万元外债。女儿的命是保住了,但小脑萎缩,脑功能受影响,患下了无法独立行走的后遗症,至今生活不能自理。

命运的不公,接连的打击,家庭的重压,使郝能吉身心憔悴、欲哭无泪,深感无奈无力,他甚至想到了放弃——放弃家庭,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面对无助的亲人,他又千万个不忍。于是,这个不服输的汉子最终选择了直面困难、自立自强。“我不能让残酷的命运把自己和家庭压垮,把无辜的亲人压倒。上帝既然给每个人颁发了人生的通行证,就应该有让每个生命都活下去的路径。”郝能吉说。

没有条件

创造条件也要上

从那时起,郝能吉就把铁人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名言,当成了激励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每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这句话都会给予他无限的力量。

“残疾人在生活中受的苦太多了,有时候还没办法去和别人说,很多困难只能自己解决。”一路走来,倔强的郝能吉不愿意面对别人同情的目光,更不愿意让自己成为家人的累赘,很多时候,他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艰辛,才能让自己像健全人一样生活。

在“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一信念的支撑下,郝能吉努力让自己与健全人并行。他学会了骑摩托车、驾驶柴油发动机的三轮车,学会了独立安装水管、独立绑葡萄藤上架等健全人从事的劳动技能。

由于很多电动车的油门都在右边,这对右手功能几乎完全丧失的郝能吉来说无异于是最大的阻力。这种情况下,他自己钻研,给摩托车右把手套拉环,绑到右肢上解决控制油门的问题,左右手臂交叉操作解决发动柴油机的问题,单手操作依靠手臂和腹部协助完成安装水管的问题。

30年来,他还是裴介村的水管修理员,不论哪家水管出现问题,他都及时到场免费修理,不管哪一块地的地埋管有问题,他都领着人到场修好为止。30年的坚持,换来了全村老少的一致点赞。

后来,为了缓解给女儿治病带来的经济压力,他和行动不便的妻子下决心跟着别人学做水煎包。那段时间,他们除了做农活,还要赶集赶庙会赶夜市,只要人多能卖出水煎包的地方他们都去,而且以真材实料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几年下来,不仅增加了自己的家庭收入,而且带活了裴介村甚至全镇的夜市经济。

功夫不负有心人。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比较可观。就这样一干就是20多年,辛苦劳作让他还清了债务,日子也勉强过得去。

郝能吉的二女儿郝琛今年32岁,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就比较自立,总是想办法替父母分担,如今又主动承担起照顾姐姐的任务。“面对生活的苦难,父亲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他传递给我的这种精神是我一生的财富。”郝琛告诉记者。

普及技术

让葡萄产业更增收

裴介镇有栽植葡萄的历史,所产的葡萄口感好,但就是品相不好。“每到收获的季节,农民们本应该高兴才对,但大家却满面愁容,因为没有客商,葡萄卖不上好价格。”郝能吉告诉记者,他在翻阅葡萄种植的相关书籍中发现,当地农村栽植葡萄缺乏科学技术,用的都是传统的种植方法,所以葡萄品质一直上不去。

2010年春节期间,郝能吉在报纸上看到发展优质葡萄奔小康的报道后,便自费外出考察、实地调查、详细了解葡萄种植的技术,向技术专家请教学习。之后,他和本组的几户村民商议,率先栽植优质葡萄。当年他就在自家栽植了2.5亩,在他和妻子二人的精细管理下,第3年就有了好收成,第5年更是迎来了大丰收,每亩收入达6000元以上。

从此,郝能吉越干越起劲,把家里的6亩地全部栽上了葡萄,连续几年葡萄年收入都在4万元左右,全家彻底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

“仅仅自己一家葡萄种得好,也难以卖出好价钱,只有把全村的葡萄品质都提升上去,实现规模效应,才能引来更多的客商。”在自家的日子好起来后,郝能吉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去帮扶更多的村民和残疾人致富。

在市、县残联的帮扶协调下,郝能吉于2012年牵头成立了以他为会长、由60余户家庭参加的果美葡萄生产协会,其中包括10户残疾人家庭;为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他们本着“抱团取暖、合作共赢”的理念,于2019年改组成立现在的昌鑫葡萄种植合作社。

作为合作社社长,为了提高社农栽培管理技术,郝能吉对自己掌握的新技术从来都是知无不言,毫无保留。他每年都要组织培训班12期以上,特别是动员残疾户积极参加,组织骨干赴陕西户县、临汾市曲沃等地实地学习取经,不断提高残疾人自食其力的能力和自主创业的技术。在他的坚持和带领下,全村葡萄管理普遍使用了“架位上移,合理密植,冬不埋土要浇水,节省人力和资金”的新技术,实现了量多质优价高的目的。

目前,该合作社有社农102户460人,种植优质葡萄450余亩,其中残疾人21户100人种植90亩,每年葡萄收入270万元,年人均收入5800余元,产品远销河南、湖北、四川、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作为一名残疾人,他在过好自己的日子后,还想着如何为村民服务,这种品质难能可贵。他不服输、不停歇、自强自立的精神让我一个健全的人都非常敬佩。”张新岗今年65岁,是最早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技术骨干之一,说起郝能吉,他总是竖起大拇指,“郝会长真是我们的‘好会长’!”

累并快乐着,这就是郝能吉的人生价值所在。近期,载誉归来的他得到市、县两级领导的欢迎和接待。回到村里,村民们也非常热情,让他讲在北京的所见所闻,这让他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更多关心和尊重,荣誉感也油然而生。

“这些年,各级残联对我们残疾人非常关心,我很幸运赶上了这个好时代。”郝能吉告诉记者,“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后,我要继续发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用实际行动回报亲人、回报社会,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小康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奋斗目标。”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