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来源:发布者:郝向耕 王志刚时间:2020-05-11

今年3月,在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座谈会上,市委书记丁小强明确指出:“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尽快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推动运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是对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再动员和再部署,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市。

文化旅游业是

新型产业形态

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国家层面并没有明确作出界定,学界对这一概念也没有明确的统一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业侧重于“旅游”,旅游是强调文化内涵的旅游。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业侧重于“文化”,文化内涵通过旅游体现出来,文化产业链向旅游扩展。尽管在认识上存在不一致,但人们在认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时,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旅游与文化的联系非常紧密。文化和旅游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融合发展的趋势明显。

随着文旅融合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逐渐清晰和明朗化。不能把“文化”和“旅游”两种要素简单进行相加,不是1+1=2,而是两种要素的重新整合,产生1+1>2的效应。

一般认为,文化旅游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包括文化资源、文化创意、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产过程是对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的组合加工;核心产品是人们消费后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

我市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围绕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运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做了多方面努力,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大力改善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关圣遗址建筑群申报世界遗产,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运城市文化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气象。

当前我市文化旅游业

存在的问题

运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潜在发展市场巨大,但文化旅游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集中表现为资源多、财富少;文化多、风情少;店铺多、产品少;国人多、洋人少。这些问题有的是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投入不到位,影响了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的是站位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发展时机把握得不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品牌展示力不足

品牌是一个区域文化旅游形象最直接的展示,是文化旅游的名片。

近年来运城着力打造“古中国”和“关公文化”两个品牌,使其影响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与运城厚重的历史文化相比,与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运城文化旅游品牌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旅游景区品质来看,景区自身规模和体量偏小,游客参观体验、休闲娱乐等项目不多,景区可转、可看、可玩的内容有限。旅游产业链条较短,“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发展链条广度和深度均不足。

从文化产业发展来看,经营者普遍是单打独斗,或者给外地企业加工半成品,或者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规模化企业的带动效应不强,产品缺乏上下游之间的产业链联系,链条式发展、集群式发展不到位。

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来看,融合发展的质量和程度都有较大欠缺,文化与旅游融合还较多停留在景区文艺表演等低端发展模式,主题公园、大型会展等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盈利能力有限,效益不高。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是接待能力有限。大部分景区餐饮、休闲、购物场所档次不高,酒店规模小、散,接待能力有限、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旅游集散中心虽然有机构,但由于日常游客资源较少,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统筹运营的作用。

二是景区内设施不完善。有的景区服务设施过于简陋,给排水、洗手间等基础设施维修改造不到位,设施老化陈旧;有的景区景点单一,游览项目数量不足,游览时间过短;有的景区项目建设趋同化,多为参观型游览,游客体验式、互动式、情境式项目很少;有的景区移动网络信号覆盖不到位,网络信号无法正常使用,与游客消费需求产生较大落差;有的景区没有建立自驾游配套设施,或者配套设施相对较为简陋。

现存问题的

原因分析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有的是长期存在而没有解决的,有的是新产生的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其原因。

一是思想解放不足,文旅融合意识不强。一些部门对文化旅游业这一新兴产业认识不到位,对文化旅游业的认识停留在传统的旅游层面。发展文化旅游的重点仍局限于传统的景区,认为发展文化旅游就是加强传统景区的文化吸引力,对文旅融合发展视野不宽、重视不够、工作开展不到位。

二是统筹规划不足,景区各自为战。尽管市级层面出台了一些方案,但实施细则没有制定,县域和部门间协调配合不足,实际运行中还存在问题。现有的旅游线路尚未从运城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高度进行系统规划,旅游文化开发不成体系,县域之间联系不足,景区单打独斗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形成区域性的旅游景区集群效应。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空间受限。从资金投入来看,财政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投入不到位,有历史欠账;从投资主体来看,缺乏大体量的文化旅游投资公司介入,文化旅游开发大项目少;从融资成本来看,金融机构对文化旅游项目贷款条件设定严格,无形之中增加了文化旅游业资金投入的难度。

四是高端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我市文化旅游产业高端人才不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缺乏;从人员队伍组成来看,人员流动性较强,队伍结构相对不够稳定。高层次人才使用的短期性、临时性特征明显,难以发挥人才引领团队长期、稳定发展的优势。

五是宣传不到位,知名度不高。目前运城文化旅游对外宣传的主要形式是政府投入,宣传力度有限。景区自身宣传不到位,广告投放数量较少、宣传平台范围小、覆盖面不足。宣传手段较为单一,多数景区没有自身APP或微信公众号,一些景区门票设计依然是传统模式,没有印制二维码,导致游客的旅游体验受限。

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深入挖掘和弘扬运城深厚的文化资源,围绕“四大板块”“六条精品线路”“20个品牌景点”,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尽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推动运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提高文旅融合意识

加强文旅融合,要明确目标、区分层次、把握重点,从资源融合到产品融合做好每一个过程。资源融合是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运城文化资源丰富,但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必须找到文化与旅游的连接点,将文化资源变为旅游资源。

产品融合是文化、旅游的价值链解构以后,再重新形成新的产品、新的价值链。融合形成的产品不是单一的文化产品,也不是单一的旅游产品,而是一种新的价值表现形式,如文化馆、博物馆从传统的展览向市场化方向的转型。

要加强资源融合,深入挖掘运城文化资源,让文化资源变成旅游资源,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协调,让地下的走上来,让尘封的打开来,让逝去的追回来,让古书上的活起来。

(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能够直观反映一个地方文化旅游的面貌,是最显眼的“门面”。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要打造交通便捷、住宿一流、体验舒适的硬件环境。完善景区内部设施,加强景区标准化、智慧化建设;对现有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改善景区运营环境;增加和拓展新项目,持续增强景区吸引力;建设房车营地、实施景区WIFI全覆盖、改善景区电信信号、增加停车场;加强景区周边饭店、酒店运营管理,提高接待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建立景区微信公众号、提升旅游集散中心运营和管理水平,增加公众知晓度,提高景区知名度。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资金支持是加快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和金融机构要在政策上进行倾斜,提升文化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一,设立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化旅游行业。近年来我市在这些方面已经作出了若干有益探索,从2017年开始,运城财政每年列支5000万元用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并要求各县(市、区)分别列支300万元至500万元,并上交市财政专户统一管理使用。

第二,推动本土文旅企业在主板、新三板上市,增加融资渠道。永济市水峪口古村旅游项目、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8家企业在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晋兴板挂牌,这对推动更多文旅企业融资增加了新的渠道。当前,要鼓励更多企业进一步规范公司管理,逐步拓宽文旅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融资方式。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壮大运城文化旅游产业,归根到底要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

作为欠发达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实力不够,必须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更好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首先,要引进人才。加快引进文化旅游人才,根据运城实际文化旅游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完善人才需求目录、人才引进、培育等政策;探索文化旅游人才管理改革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先行先试,打破人才使用的体制束缚。通过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凤还巢”计划、企业自主使用人才等多种渠道,吸引一批经验丰富、理念先进的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其次,要留住人才。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免费提供人才公寓或发放住房补贴,让人才得到实实在在的礼遇;定期开展联谊活动,丰富人才的业余生活,为人才打造全程“保姆式”服务,确保人才来得开心、干得安心、留得舒心。再次,要使用好人才。以人才带项目、项目带人才,确保人才有实现抱负的平台,有展现作为的舞台,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实施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实施人才可持续发展工程,实施培养本地人才系统培育工程,实施优秀人才工作室创建工程,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项目产业化发展。加大人才选拔任用力度,通过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末位淘汰等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以有为争有位的工作氛围。

(五)积极进行宣传推介

一是借力会展宣传。对外要积极参与“广交会”“深圳文博会”“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召开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主题推介会,多渠道搭建运城文化旅游对外展示平台;对内要以“果博会”“百花节”“关公文化旅游节”“民俗文化年”等展会为载体,让“高台花鼓”“绛州鼓乐”“闻喜花馍”“木版年画”等精彩亮相,充分展现运城文化旅游特色。

二是改变宣传主体。以景区“两权分离”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投资运营方市场主体作用,强化其竞争意识、优胜劣汰意识,结合景区特色,主动作为进行宣传,形成文化旅游景区的差异化、品牌化宣传,改变主要由政府出资进行宣传的传统模式。

三是集中打造文化作品。影视作品、文化创意表演、艺术大赛等媒介具有信息传播迅速、受众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一旦传播开来,将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其宣传效应会被成倍放大,是文化旅游最佳的宣传渠道。运城要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加大“游山西运城、读华夏历史”旅游宣传力度,集中打造一批经典文创产品、文艺作品、影视作品,将运城的文化旅游传播出去。

(作者单位:运城市委党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