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三治融合”铺就村民幸福路
——河津市下化乡南桑峪村基层治理和服务工作纪实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04-24

本报通讯员 吴晓征

河津市下化乡南桑峪村地处吕梁山南端,全村耕地面积3400亩,下辖南桑峪、寺塔、石庙梁、苍岭等4个自然村,7个居民小组,735户2576口人。现有党小组2个,党员78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当地煤矿过度开采,导致全村90%的地下成了采空区。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该村由党支部牵头,于2008年启动了整体搬迁工程,历时5年,投资1.9亿元,在河津市区建成占地百余亩的南桑峪幸福小区。近年来,全村以党建统领为核心,将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工作辐射到基层治理的各个角落,实现了“搬得起、有钱赚、留得住、能致富、发展好”的目标。目前全村干群和谐、经济腾飞、村风文明、环境优美,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党建统领 提高内生力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丝毫不能逾越。近年来,南桑峪村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结合本村实际,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强“三治融合”,细化治理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017年11月,该村“两委”换届选举采取海选模式,经过“海选提名、资格审查、竞职演讲、一人一票、直接选举”等程序,推选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整个选举过程公开、公正、公平,群众参与热情高,未出现一例上访案。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文化程度高,年龄结构合理,工作作风扎实,得票率达95%以上,为全村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新班子走马上任,新的规定也相继出台。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国清统揽全局,组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自治以及村民议事会协调议事的“一核两委一会”村级自治模式。同时,该村狠抓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主题党日、“两评一考”等制度,全面提升领导基层组织和群众实行自我管理的能力。规范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党组织定期听取各委报告,建立村“两委”联系党员、村民代表,党员和村民代表联系村组群众的联系机制。

多年来,该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形成议事主题,定期召开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决策,有效解决了房屋安置、小区管理、资金分配等各项矛盾和民生难题,增进了干群之间的感情。通过充分发挥村委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实行党务、村务、财务、服务四公开,切实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四议两公开”,开好村务协商会,凡是涉及村级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务民主协商会,共谋共策,激发群众参与村务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法治兜底 提升硬实力

坚持依法治理,引导群众自觉学法守法用法,这是农村平安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多年来,该村以综合治理为手段,全方位加强综治工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村3年未丢失过一件东西,各种案件发生率连续多年实现大幅下降,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形成机制,未发生一起群死群伤重特大案件,矛盾纠纷数量持续下降,群众的收获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在全村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综治效果。

在平安法治建设中,该村特别注重强化法治宣传教育,采取法治讲座、文艺汇演、悬挂横幅、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扫黑除恶、禁赌禁毒、精准扶贫、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黑彩、传销等热点问题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增强了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实现网格化精细管理,该村“两委”将全村划分为7个网格,成立“四级网格”,形成层层管理制度。通过网格化管理,全面掌握每家每户日常生活动态,及时排查各类隐患,从源头上防止了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同时,该村利用物防管理手段,实行小区入口人车分流,并组建巡逻队,对重点部位实行24小时巡逻,建立监控巡逻联防机制,随时随地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采取灵活民调方式,坚持“三步四抓”工作方式,通过大步宣传、快步走访、小步探访三种手段,抓住关注点、责任点、信息点、信访点,及时了解民情动态,找出问题本质,找到问题切入点,找准问题处理方式,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100%,做到了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形成“有好事人人享受,有难事人人承担,有工作人人去做,有问题人人关心”的治理格局。

德智激励 增强软实力

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道德建设及移风易俗、乡村文化建设,全面提升群众文化自信,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利用道德约束,助推乡村自治工作。

该村首先建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广场,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制定和完善“一约五会”,依照群众集体意愿,围绕群众关心的公共环境卫生、公共基础设施、公共道德、家庭美德、邻里关系、治安管理等热点问题,制定符合村情的“村规民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弘扬正能量,提高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水平。

新村刚搬迁时,村民们普遍素质较低,光膀子出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村里及时召开村民大会,集体讨论制定村规民约,提出不要把不文明行为带到新村,争做文明城里人,78名党员带头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同时,村里每月25日召开物业管理大会,要求户户参加,对发现的不文明行为,第一次通报批评,第二次按村规民约进行处理。几个月下来,乱扔乱倒垃圾现象基本杜绝,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文化内涵,该村还建设了乡村文化礼堂,以“三馆一堂一台”为载体(“三馆”是村史馆、民俗馆、新乡贤馆,“一堂”是文化讲堂,“一台”为“礼仪台”),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村民精神家园。通过教育村民留住乡愁、知耻明礼、乐善好施等措施,引导村民奋发向上、积极有为;每年定期举办孝老爱亲村民联欢、表彰先进等活动,使“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传统美德蔚然成风;建设“五星级文明户”创评体系,开展评先奖优活动,并以此为契机,通过“两评两审一公一授”(村民自评、邻里互评、集体审核、乡镇审核、公示、授星),对每位村民进行创优评星,让村民反省自身、监督他人,形成全体村民争当“五星级文明户”的良好村风。去年,该村拾金不昧的典型就有6例,特别是“五星级文明户”王苏琴在小区捡到价值万元的金手镯后主动归还失主。

调产就业 助推乡村振兴

农村稳,则天下安。作为整体搬迁村,如何保证群众搬得起、有钱赚、留得住、能致富、发展好,直接影响着乡村治理。

南桑峪村共建住宅楼22幢,住房828套,村委会以每平方米560元的均价出售给村民;对28户困难家庭,每户只出5000元,即可购置一套105平方米的房子。同时,该村实行“四免两补”,即村民的物业费、暖气费、学生校车接送费、75岁以上老人在老年公寓吃住费全免;对考上本科的大学生一次性补贴5000元;对村民每人每年医疗保险费补贴100元,这就大大减轻了村民们的生活压力。

针对村民人在城里、地在山上的实际情况,经支村委研究,由村集体牵头,对村民的土地进行流转,大力发展以花椒为主的干果经济林。村集体为栽植经济林的农户按每亩700元标准予以补贴。目前,全村已发展花椒、油松等3400亩。

同时,该村还成立村劳务派遣公司,联系城里的宾馆、饭店和工业企业,组织村民集体就近务工,并通过开展免费就业技能培训,鼓励村民创业就业。几年下来,村民们先后创办了洗车城、小饭店、馍铺等大小企业20余家,安排村民就业近百人,全村适龄劳力就业率达95%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前的7500元提高到现在的1.9万元,真正实现了群众的安居乐业。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