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娱>

郑天虎:文学路上追梦人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4-11

▲郑天虎先生编发的部分作品


稷山土肥水美,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这里的文学事业之蓬勃,令人瞩目。说起这些,需要提到一个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郑天虎。

勤奋写作路

郑天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在《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运城日报》等中央及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2000年和2010年,他的个人文集《摘下满天星》《乡音乡情》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他还主编出版了《行走稷山》《沧桑稷山》《创业故事》《农祖文化》等十多本书籍。

虽然是高中毕业,但郑天虎凭着“热爱”二字,坚持写作,不仅写小说、散文,还写新闻报道、杂记,喜欢摄影,并加入省作协和省摄影家协会,作品多次获奖。

上世纪80年代初,郑天虎在稷山县绵织厂工作。1985年,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在县里发表,自此开启了他的文学梦。1990年,他的第一篇小小说《选举》在《山西农民》(现《山西农民报》)发表,没多久他与其他人合写的报告文学《庆贺的时候到了》又在《山西日报》发表。此后,他不断向多家媒体投稿,且见诸报端。

因为表现突出,1993年,郑天虎被《山西日报》工商新闻部借调了近一年时间,发表了大量文章,写作水平也大幅提高。1995年8月,郑天虎从棉织厂调到县政府办公室秘书组。几年后,他又被调入县委新闻中心,写作的领域更广阔了。

那些年,郑天虎经常深入全县基层各条战线,快速、及时地为各级新闻媒体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新闻稿件。他也多次被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

文学新平台

2008年,郑天虎担任县文联主席,直到去年退居二线。退下来后,郑天虎并没有闲下来,而是接连在省市级媒体发表多篇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还主编了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沧桑稷山》一书。

郑天虎还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成立了枣花文学社。其间,他多次举办征文活动,并组织作家采风,挖掘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为助推稷山文学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积极投稿。

在历次举办的征文活动中,大家的创作热情都十分高涨,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比如在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活动中,短短几个月,就收到文学爱好者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快板等各类体裁作品近两百篇。一些优秀作品经过郑天虎的推荐,在《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等报纸上刊登。

郑天虎常常被这些带着“泥土味”的文章所感染、陶醉。这些用一个个方块字垒起来的文学作品,用朴实的语言,汇聚起滔滔汾河水的激情。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字,给后稷大地带来了一缕缕春风,铭刻着历史沧桑的烙印,折射出稷山作家们的人文气质。

文化新景象

郑天虎认为,稷山文学创作者队伍的发展,离不开新任县文联主席原旭东的大力支持。这些年来,稷山的文学创作一直处于活跃高峰期。省作协会员、原县文联主席陈寿昌的长篇小说《六二班的故事》荣获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著名编剧肖霖生的电视文学剧本《血夜》《喋血的秋天》在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上被评为一级作品……一系列著作的出版,在稷山、在全市文坛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在郑天虎看来,当代稷山文学是过去稷山文学演进的自然结果,它的产生、发展、变化和全国文学的历史轨迹紧密相连。

谈及自己的写作经验,郑天虎表示“文无定法”。但要说最基本的,那就是:多看、多写。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提升。要坚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要多读书、读好书,培养随时记录的习惯。

也因此,多年来,郑天虎养成了一个习惯:多写、多观察。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3天时间内在4种报纸上,发表了散文、小说、新闻报道等5篇作品。

郑天虎说,后稷故里稷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说稷山版图上的自然、人文“风景线”是有形的、空间的一种存在,那么,稷山的文学创作则是一种无形的、时间的存在形态,它同样根深叶茂、独具特色,构成了别样的一道“风景线”。

在地域文学的意义上,稷山县一度被视为“创作大县”。郑天虎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白蔚、张大魁、杨山虎等人开始,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作者,充分展示了稷山文学的创作实力,代表了稷山文学事业的成就与辉煌。他也衷心祝愿稷山文脉传承久远,在新时代涌现出更多的文学人才!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