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糖葫芦做法溯源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12-03

糖葫芦据说源于南宋时期。宋光宗赵惇宠爱的妃子患病,久治不愈,最后有个江湖郎中出了个方子:用冰糖与红果煎熬,每顿饭前服食五至十枚。结果真的治好了那位宠妃的病——由此可以推算,宠妃所得的病八成是因食积而起——传入民间后,百姓用竹签将其穿起来吃,很像一个个小葫芦,加之葫芦跟福禄二字音似,故而得名冰糖葫芦。

正因此,最初“正宗”的糖葫芦,一串上只有大、小两个红果,大个的在下面,小个的在上面,中间穿以竹签,像个葫芦状,后来渐渐发展成一串五果,顶端最大,谓之顶果,由上而下逐个减小。而外面所蘸的糖也仅限于两种:一种是外面刷满了俗称“小糖子”的麦芽糖,一般都用于大糖葫芦上;另一种是外面蘸上用白糖或冰糖熬成的糖浆,则为主流。其规范的制作流程是,先把红果(山楂、山里红)洗净、晾干、去核,用竹签穿好。再用铜锅,文火将糖熬化,这是因为铜锅干净无锈,熬出来的糖汁清澈透明,旺火熬糖容易焦煳。然后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擦一些食用油,将成串的红果蘸满糖浆后,置于石板上码齐,晾凉后即可食用。据说老年间的上品糖葫芦,讲究糖不沾土,将灰土撒在糖上,一吹即净才行。

除了用红果制成的糖葫芦之外,老年间还有用海棠、荸荠、山药、核桃、橘子做的糖葫芦,其中对食材的讲究很多,比如山药必须先蒸熟,核桃仁必须是整仁,穿荸荠要侧面横穿,海棠的顶果要带柄,橘子可用橘瓣亦可用去皮整橘,当中穿以竹签,顶端加一带柄大海棠。还有“夹馅糖葫芦”。著名民俗学者董宝光先生在《京华忆往》中写道:“取大山里红横向剖开大半,小部微连,去核后切口张开,填以澄沙(过滤后的细腻豆沙)馅,馅外再粘五粒瓜子仁,如梅花然,最后穿之粘糖,视之,如黑绒衬以红缎,且其上绣有五朵梅花,叠次而立,观之颇类红、白、黑三色图案的精美工艺品,令人不忍遽食。”董先生幼年曾闻,糖葫芦中有一极品,即用白色的山药、红色的金糕和黑色的澄沙,分别制成刘备、关羽和张飞的脸谱,穿签蘸糖销售,这哪里是什么食品,完全是上乘的工艺品啊!

大糖葫芦在旧京有两处卖得最出名:一个是正月里的北京厂甸庙会上,一个是冬天和开春的大钟寺。这种大糖葫芦有一人多高,用山上长的荆条穿上红果,外面刷上麦芽糖,顶上再插上红的、绿的或花的小三角旗子。我在很多书里读到过关于大糖葫芦的回忆:在寒风凛冽的天气里,穿红着绿的小孩子们扛着一串大糖葫芦迎着风呼啦啦地奔跑,那真是一种“粗犷的美”。(《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