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对联中的“粗细对称”——无暇居联话之十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11-26

郁达夫在小说和旧体诗词的创作上,皆有出色表现。在《谈诗》一文中,他认为写好旧体诗词,“我觉得有一种法子,最为巧妙。其一,是词断意连;其二是粗细对称”。所谓“粗细对称”,是指大时空与小场景的对称,大场景与小设置的对称,大情节与小细节的对称。  对联创作自然有多种思路和手法,但“粗细对称”之法的借鉴和运用,往往别具感染力。  晚清名臣曾国藩,是一个联坛圣手。在《曾国藩全集·诗文》中,录联百余副;《曾国藩联语辑注》和《曾国藩楹联嘉言》二书中,各录联数量繁多。他的不少对联巧用“粗细对称”之法,如《题四川桂湖》:“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辽阔、宏大的大场景中,点缀“过客”与“诗人”,对比强烈,相映成趣。  大情节与小细节的对称,见曾国藩的《挽堇覃给谏岱霖》一联。陈岱霖,字堇覃,长沙人,由兵部侍郎考选福建道御史,官至刑部给事中(给谏),后病逝于任上,这是大情节。挽联云:“归路三千指故乡,记否黄鹤晴川,曾上高楼持使节;去年重九作生日,岂意只鸡斗酒,又来萧寺吊诗魂。”上联写陈岱霖受命赴任,他们于武汉黄鹤楼揖别;下联写去年重阳节曾为陈岱霖贺寿,如今却来凭吊故友,这是细节。此联表现了他们的友谊,真切感人,不流于空泛。  俞樾为清末著名学人,擅写对联。《新安孙莲叔观旭楼联》:“高吸红霞,最好五更看日出;薄游黄海,曾来一夕听风声。”上、下联的首句为大场景,而次句的“五更看日出”“一夕听风声”,则是真实而形象的小设置,有色有声,读者如临其境。俞樾一生,酷好藏书、读书、著书,又教育子孙有方,其孙俞云阶更是此中翘楚,这是大情节,写联时再以细节于以佐证,更有说服力。联云:“念老夫毕生辛勤,藏书数万卷,读书数千卷,著书数百卷;看吾孙更番侥幸,童试第一名,乡试第二名,殿试第三名。”下联言孙子先考中秀才,继而考中进士,然后在殿试中考中探花。(《天津楹联述略》)  著名学者、教授赵元任,1934年因好友、文学家刘半农辞世,作《挽刘半农》联:“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叫我如何不想他。”(《现代名人名联选注》)上联写他们心心相印,刘写歌词赵谱曲;下联具体写他们创作过名歌曲《叫我如何不想他》,又是双层含义,表述赵元任无时无刻不思念刘半农。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参加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用胸膛堵住敌人碉堡的枪口,让爆破筒将碉堡炸毁,他在烈火中牺牲。郭沫若《题黄继光纪念碑》联:“血肉作干城,烈慨在火中长啸;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上联为具体的细部描写,下联为宏大的叙事背景,是“粗细对称”的佳联。  孙中山的书斋联:“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五百年传世书斋联》),上联的大时空与下联的小场景“粗细对称”,令人肃然起敬。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