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菇香”如何溢出“核桃林”

——垣曲农业着力培育“第二主导”产业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陈永年时间:2019-11-25

更多报道请扫描二维码

在娟娟种植专业合作社,员工们在进行鲜菇分级作业 本报记者 王运涛 摄

■本报记者 陈永年

提起垣曲农业,人们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那30万亩核桃林了。但如今,在该县的农业产业版图中,又一个特色产业悄然兴起,那就是以香菇为主力军的食用菌产业。

目前,该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950余万袋,涉及8个乡镇24个村,其中香菇种植占了800余万袋,年产量8700余吨,产值9000余万元。仅此一项,年可创收4500余万元。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区域的产业,都会有梯队建设;任何县域的农业,也会有主导产业或非主导产业。那么,对于垣曲,如何在核桃这一主导产业之外,成功培育出“第二主导”产业呢?日前,记者前往垣曲县调查采访。

优势叠加

“第二主导”产业受宠

2016年,垣曲县新城镇左家湾村村民庆元礼停止在外奔波的步伐,回到村里,投资建起了30个香菇棚,每年可出产6万袋香菇。

家中老人需要回家照顾,经济建设也不能放松——庆元礼从土地上走出,又回到土地上,转了一圈,左家湾亳清河河道边上的一片土地,成为他实现“两全其美”的基地。

如今,他们两口子吃住在香菇基地,又将需要照顾的老人接来,每天照顾老人、干活两不误。

“种香菇其实也不太难,只要技术到位,肯下功夫,就能够赚钱。”庆元礼说。香菇每年中秋节前后开始采摘,一般可采摘4茬,春节前两茬,春节后两茬。截至目前,庆元礼今年的6万袋香菇已经销售了23万元,基本上已经收回了成本,剩下的就是纯利润了。

在垣曲,相同的时段作出相同选择的,绝不是庆元礼一个。个体的选择背后,往往是政策调整的风向。近年来,垣曲县在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核桃的同时,开始将香菇作为“第二主导”产业,倾力培育。

在农业上,任何一种特色产业,必然会与特定的自然禀赋相联系,垣曲的香菇产业也不例外。

群山环抱,林木茂密,小气候多,加上特殊的气温、降水、湿度、日照、无霜期等,垣曲县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菌类的生长。据调查,该县生长的野生大型真菌达500余种,其中可供食用及药用的有320余种,可栽培的有22种。

生产菌类,木材是必要的原材料,而垣曲县的林木资源又极为丰富。全县阔叶林面积160万亩,木材蓄积量160万立方米,适合香菇栽培的种类占75%以上,每年林业部门抚育林木间伐指标3万余亩。此外,垣曲县适宜食用菌生产的30余万亩核桃木及各种生物资源多达10万吨(农作物秸秆、棉籽皮、花生壳、玉米芯、枝丫材等),目前利用率尚不足10%。

多种优势叠加,以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最终进入决策者视野。去年,垣曲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垣曲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组,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了食用菌管理办公室,目前已经协调、统筹各项资金924万元用于食用菌扶贫产业发展。

食用菌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晓波说:“食用菌是我们县传统的优势产业,是集保健、营养于一身的特色蔬菜,产量高、品质好、精品菇多,它富含18种氨基酸和各种糖类、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等,在国际国内市场销量与日俱增,前景十分广阔。”

在香菇种植者中,像庆元礼这样的种植规模其实并不算大。据统计,目前全县香菇年种植量为800余万袋,占全县食用菌种植的84%。种植规模上,5万袋以上的种植户有95户,10万袋以上的有24户,产品销往河南、西安、广西和福建等地。

垣曲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狄雷霆说:“垣曲食用菌产业特别是香菇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贫困户、搬迁户等实现脱贫增收。更重要的是,香菇产业还可以消化全县30万亩核桃产业的废弃枝干,实现两大产业的交融与互动。”

政策加力

香菇产业发展提速

种植香菇,在垣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村民会在房前屋后种植一些,主要是自己食用,吃不了的才会小批量流入市场。要将“小特色”发展成“大产业”,不能靠日积月累的“自然积累”,而要靠谋定后动的政策推力。

新城镇清源村村民席娟娟,就是垣曲香菇产业发展的代表。

2014年,做过选矿、摆过夜市、卖过衣服、办过幼儿园的席娟娟,回到村里,成立了娟娟香菇种植合作社,开始建设香菇棚。席娟娟的胆子很大,从没有种植过香菇的她,第一年就建起了160个香菇棚,每棚种植2000袋,总量超过30万袋。

的确是没干过,席娟娟原计划100多万元的投资额,最后竟然增加到了300多万元。但无论如何,这位香菇领域的新手,还是一出手便牢牢占据了垣曲香菇界“老大”的位置。

有了规模,就算是买方也有了议价能力,相比于规模小的种植户,她不仅在菌种等原材料上购价更低,甚至厂家还免费派驻了一名技术员。就这样,当年她每袋香菇的纯利润达到了2元。

“横空出世”的娟娟香菇种植合作社引起了垣曲社会各界的注意。2015年,县里主要领导、职能部门一把手以及各村“两委”主干,一起到合作社观摩。很快,第一笔来自政府的5万元扶持资金就到了。

席娟娟说:“以前哪知道自己干事情政府还会拨钱支持啊,那时真是很激动,想着政府真是太好了!”

2016年,为了推动脱贫攻坚,县乡推出优惠政策,席娟娟在新城镇的贫困村左家湾与瓦舍(后来两村合二为一)各建了一个香菇基地。两个基地全是占地半亩、可种植1万袋的香菇大棚,总数达到46个,可雇佣本村劳力100多人,每人每月可增收2000元,还帮助数名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香菇棚每年还为左家湾村交付利润7.2万元,实现了该村集体收入破零。

说起自己事业发展的提速,席娟娟连说赶上了好时候。“全县要发展这个产业,刚好我走对了路,受到的支持就多一些,发展的速度当然就快了。”她说。

垣曲对于新产业的扶持是持续的,一贯的。席娟娟记得,2016年,就在她进入香菇产业的第二年,一次她在农业部门提了一句,说现在的养菇工人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都是想着干。没想到很快,县里就专门组织了一期香菇技术培训,包括她的3个香菇基地的工人在内的50多人参加了培训。而在今年,县里又直接将两期香菇产业培训班交给席娟娟的合作社来承担。两期培训,一共18天,53人次,席娟娟邀请专家授课,带着学员在自家菇棚里观摩,一门心思想把“真经”传给更多的种植户。

“县人大、县政协让写个报告,看有什么问题需要县里解决的。分管副县长一来就问,还有什么困难,赶紧提!”席娟娟笑着说。

各级各部门从席娟娟处调研的问题,正逐渐转化为县域政策,惠及全县所有的种植户。

县农业农村局统筹整合资金19万元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市局项目资金90万元用于全县食用菌产业带动易地搬迁户脱贫增收,积极申报入库垣曲县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垣曲县食用菌千棚园区建设项目和垣曲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等。

食用菌种植是个劳动力密集性产业,菇农们不仅自己实现了致富,还带动着大量劳动力实现劳务收入。

今年69岁的李红阳,是蒲掌乡人,曾经种了7年香菇。年龄大了种不动了,他来到席娟娟在清源村的香菇基地务工,一天可以挣120多元钱,还有工伤保险。在这个基地,像李红阳一样的外乡人就有四五个。“像我们这样大的年纪,到外面打工也没人要,种植香菇能干得了,又没有风险,收入还可以,我们很满意。”李红阳说。

靶向施策

小特色“跃迁”大产业

香菇种植有着自身的规律,每年配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养菌、出菇……在养菌之前,都是在养菌棚里,到了4月份之后,才会转移到出菇棚。这样就有了一个问题,菇出得好不好,这一袋4元多的成本能不能收回来,只有来年到了出菇棚以后才会知道。很多时候,等发现问题已经晚了,而且又不能补种,一旦发现问题,就意味着一年收入的白费。

这不是没有发生过。

在左家湾村种植的庆元礼,第一年听信厂家的话种冬菇,1.6万袋没有出,损失了6万多元;去年坏了8000袋,损失又是4万多元。“菌棒坏了在香菇种植中很普遍,很多种植小户请不起技术员,出了问题只能自叹倒霉。”席娟娟说。

而在农业部门眼里,问题绝不仅仅限于菌棒出得好不好。狄雷霆说:“目前,食用菌深加工和菌种引进,是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如果不能自己生产菌种,产业发展永远受制于人,生产成本就会居高不下;如果加工业走不到前面,鲜菇的生产又面临缩水,就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在政策、资金、技术、品牌、市场流通领域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我县的食用菌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此,县农业农村局向县里建议,在垣曲建设菌种生产基地,既可解决菌种品种不一的问题,又可以减轻菌农的投资成本,提高菌农的收益。同时,建议整合资源,建立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以企业为平台,与农户合作发展。充分利用沐风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出口资质和深加工能力,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市场价收购成菌,减轻双方的外购外销成本,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

甚至在必须的原材料保障上,垣曲也出手颇实。今年,为解决全县食用菌种植的原材料问题,该县农业农村部门与林业部门协调,利用垣曲成为生态抚育林间伐试点县的政策优势,决定间伐的木材优先供应菌棒生产基地,统一生产菌棒,以低于市场价统一供应给菌农,降低生产成本。

皋落乡西窑村村民崔永民,2014年开始种植香菇,如今规模为51个棚10万袋。他的棚是最早一批的小棚,每棚仅可种植1000袋。

“前两天刮大风,别人可能一晌就把棚搭好了,我连拉带埋干了三四天。我这网只能用4年,新棚可以用6年。这种棚已经过期了,费工、费料,平均到一个菌棒上成本比新棚多5毛钱,这一年光这我就少收了5万块。”崔永民说,“希望政府能扶持着改造大棚,这样效益可以提高30%。”

旧棚改造是个大问题,需要大投入。席娟娟在清源村的大棚,从旧棚改造成新棚,用了两年时间,总花费达到了300万元。

今年,在县乡村的支持和配合下,席娟娟在皋落乡皋落村建起了年产400万袋的菌棒自动化生产园区。记者在园区看到,最新式的菇棚已经建设完毕,宽敞的厂房里,生产线也正在安装,很快就能正常投入生产。

园区建设好后,该县将充分征求意见,力争使全县80%以上的种植农实现“六统一”(统一菌种、统一装袋、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统一管理)分户经营的发展模式,使食用菌栽培突破1500万袋。届时,将由娟娟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制棒、养菌,然后以不高于成本价提供给菌农栽培,合作社免费提供全程技术跟踪服务,产品以保底价或市场价回收后,统一品牌和包装,对外销售。

根据该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年底前,将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三产融合发展建设、菌种统一生产建设、与食用菌科研院所的技术对接工作、食用菌产品初加工建设、品牌形象推广建设、食用菌出口渠道建设、菇农技术能力提升建设、产业规模扩容建设等。到2021年年底,完成废菌棒无害化回收利用建设、食用菌小型交易市场建设、品牌化提质增效建设、食用菌多元化发展建设和产品深加工建设等工作。

深入调研,靶向施策。相信,在舜乡大地,清新的“菇香”也会溢出30万亩“核桃林”,成为振兴垣曲经济、富裕垣曲人民的另一主导产业。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