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上世纪30年代的稷山马家巷娃娃蒲剧班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7-31

□郑祥林

稷山县马家巷娃娃蒲剧班组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是稷山县建团较早的职业性娃娃戏班。其开始组建于县城稷王庙,后来转移到平陇、南阳、下迪、马家巷排练。因为出资人马延寿(又名马小彦)是马家巷人,故称为“马家巷娃娃戏班”。

该班的承班人是苏甲科,又名苏春泰(小名科儿),稷山南阳村人。他早期在马小彦部下任军需,因厌恶蒋介石、阎锡山长期频频发动内战,祸国殃民,决定弃戎从艺,以戏剧为武器,教育国民,唤醒国民。马小彦得知苏甲科的想法后,表示同意并当即决定由他出资,由苏甲科负责组建个职业性的娃娃戏班。苏甲科多才多艺,能文能武,集编、导、演于一身。他先后同郑国平(稷山平陇村人)、宁殿卿(稷山吴城人)、马茂林(稷山马家巷人)合作主持娃娃戏班。除编、导、演古装剧,还结合当时的形势,编演了很多时装剧,宣传孙中山的新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解放妇女,不让妇女缠足等。

马家巷娃娃戏班的学生来自于我省稷山、运城、永济、洪洞、平陆等以及河南省。平时学生有七八十人,最多时达到百人以上。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最大的20多岁,最小的只有八九岁。戏班统一发服装,学生着蓝色制服。戏班管理很正规,要求很严格,排练三个月后,就开始巡回演出。每次转移场地时,大年龄学生排队步行,小年龄学生坐马车,夏季每人撑一把伞遮阳,统一行动,整齐划一。

戏班有一批颇有名望、艺术造诣很深的教师。

其一,小旺,又名旺儿,花旦教师。本人戏路很宽,一人可以出演生、旦、净、丑多种行当。当时以出演《十八扯》,简称《八扯》而称著一时。他与蒲剧老艺人王存才的师傅毕章(演老生)是师兄弟。王存才演《挂画》踩跷的技艺是旺儿传授的。当时民间流传,“能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足见久负盛名的王存才《挂画》,是得益于旺儿的传授与指导。其二,刘茂魁,永济人,艺名“京丑儿”,丑角教师。在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前,曾赴京给慈禧太后演过戏,因受到慈禧的赏识,故特赐艺名“京丑儿”,当年,唱红了京都。其三,庚娃,河南人,丑角教师,因演丑角出了名,观众送其艺名“晋南丑儿”。新中国成立后,在永济县虹光蒲剧团当导演,后来双目失明,但仍然登台演戏,每出场必博得观众喝彩,深受群众喜爱。其四,马驹儿,洪洞人,乐师,是一位老道人,打板并教其他乐器。另外一位就是元儿,生角教师,享有盛名。

马家巷娃娃戏班演出的剧目有百余回,除传统的蒲剧剧目以外,他们自己编写或从其他剧种移植了许多新剧目,如:《狸猫换太子》《孟姜女哭长城》《九更天》等。

著名的演员有:吴永胜,稷山县吴城村人,9岁进戏班,开始学须生,因倒仓坏了嗓子,改学了丑角。在庚娃、茂魁师傅的精心指导下,进步很快,逐渐达到了“浑身是戏,演啥像啥”的境界。他15岁时同著名蒲剧演员王秀兰(当时仅8岁)同台演出《柜中缘》,唱红了古都西安,后来继承了庚娃师傅“晋南丑儿”的艺名,新中国成立后,在临汾蒲剧院工作。1957年,他参加赴京剧团进京汇报演出,在怀仁堂演出时受到周恩来、彭真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上半年,他随团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同年下半年与阎逢春、王秀兰、筱月来、杨虎山、筱爱娜等蒲剧界名艺人赴东北演出《窦娥冤》,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蒲剧电影。他成功地饰演了剧中人张驴儿,受到观众的好评,被誉为“蒲剧一代名丑”。吴老曾多次深情地说:“我之所以在蒲剧演艺上能够取得一些成就,归功于马家巷娃娃戏班为我奠定了坚实基础,感谢庚娃、刘茂魁师傅孜孜不倦地培养和举荐。”

当年的娃娃张盛义,平陆人,出生于1916年,进戏班时十五六岁,演须生,后来成为晋南蒲剧著名的四大须生之一,与阎逢春、十三红(张庆奎)、孙伯友齐名。他的代表剧《杀驿》《贩马》脍炙人口,唱、做、念、打俱佳,退休于临汾蒲剧团,现定居临汾市。王万华,又名保才,运城人,是一位名彩旦。他从小酷爱蒲剧,其父是当时政府的一位官员,多次到戏班找万华,坚决不让唱戏,他却避而不见。后来被强行拉回去,他又设法逃出来,继续演戏,终于成为一位名旦。他的代表剧《卖豆腐》(饰豆腐婆)、《钉缸》(饰母老虎)曾名震一时。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万荣县蒲剧团当导演,成绩卓著。闩子,稷山程杜村人,当年在娃娃戏班演丑角,颇有名气,他的代表剧《跪楼》(饰“满窝串”)深受观众喜爱。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乡宁县蒲剧团当导演并继续登台演出,退休后因病去世。另外,还有田英选(蒲剧演员田迎春的叔父),稷山县城西关人,是一位有名的青衣旦;来申、甲申兄弟俩,稷山南阳人,来申是一位名旦,甲申是一位很有名气的须生,演《芦花》,与蒲剧老艺人苏泉齐名。鲍儿,加庄人,是一位好武生,当时以演《三岔口》《吃瓜》而享誉各地。其他诸如陶梁明珠、南阳平志、襄汾的宝珠等都是崭露头角的好角儿,可惜过早停演了。

“七七”事变之前,因发生“窝子病”(也就是现在说的传染病),一部分学生患病回家了,苏甲科老师因事将戏班托付给一位姓卫的管理。在蒲州一带演出时,姓卫的悄悄地将戏班(包括戏箱和学生)统统卖给了蒲州城的朱老二,人称“猪儿”。有些年龄大的学生逃走了,剩余的学生跟朱老二到了西安。朱老二又从其他戏班招收了一些演员,1936年又跟杨老六的戏班合并。当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许多学生还到街头演戏,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稷山县马家巷娃娃戏班从组建到散班,前后历时5年,但为蒲剧培养了一批人才:坚持下来的,后来大都成为名艺人;有些停演的,回到家乡,成为农村业余剧团的教练和主演。戏班演出遍及晋南各县甚至涉足河南和陕西,马家巷娃娃戏班为蒲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文根据已故吴永胜先生口述整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