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陈家庄是靠什么“红”起来的?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刘晓瑞时间:2019-06-24

“不到陈家庄,不算到解放区;不到赵家门(陈家庄的一条巷),不算到陈家庄。”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在晋南解放区中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谚。这句民谚里所说的陈家庄,正是闻喜县郭家庄镇的陈家庄村。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共稷麓三区区政府,中共闻喜地下县委,稷麓县委、县政府,太岳三地委、三专署,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部等党政军领导机关都驻在这里。当时,陈家庄是稷王山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为中华民族解放作出重要贡献的一个英雄村庄。

“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国传统古村落”……现在,陈家庄充分利用革命老区资源优势,通过整合、挖掘红色文化搞活了乡村振兴这盘棋,走出了本村特色,推动了革命老区的创新发展,是新农村建设样板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村。

靠“背景”红

河东西柏坡

“我们村地处稷王山麓,共有10个居民组1168人,耕地面积4800余亩。是运城市颇有影响的革命老区村,素有‘河东西柏坡’之称。”一见面,陈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仇家文就迫不及待地介绍起来。

仇家文自2005年退休后,利用两年时间对陈家庄的革命历史进行收集集整理,并编写了一本名为《革命老区陈家庄》的书。陈家庄的红色背景,仇家文再熟悉不过了。

“要说陈家庄的红色背景,就得从陈家庄村的革命地位说起。”仇家文向记者娓娓道来。

这里最初曾设立河东特委联络站,主要作用是负责传送情报和接待安排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先后接待安排过柴泽民、金长庚、席荆山等党的领导干部。同时,还成立了陈家庄党支部,是运城市农村共产党组织建立较早的村庄之一。

“从1938年到1942年,孙定国的212旅、柴泽民领导的康杰支队等先后活动于稷王山麓,创建了以陈家庄为中心的稷王山革命根据地。”仇家文说,陈家庄的革命地位从此建立。

在“两战”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闻喜地下县委,中共稷麓三区区政府(共产党在河东地区建立最早的政权),中共太岳三地委、三专属,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部等党政军领导机关都先后驻在此地。

据仇家文介绍,当时太岳三地委的地委书记是柴泽民,所属有安邑、解县、临晋、猗氏、万泉、荣河、稷河、绛南、闻喜、夏县、平陆、芮城、永乐、永虞等14个中共县委和中共运城市委。据1948年初统计,三地委共有56个区委、481个支部、4701名党员。

“晋南日报社、电台、银行、贸易公司、邮政局、监狱等30余家机关单位都在陈家庄。”仇家文说,当时,太岳三地委带领全体军民支援部队作战,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土地革命,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整顿了各级党组织,同时发展了党员,使河东地区率先得到了解放,成为支援解放西南、西北的可靠后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家庄不仅聚集了嘉康杰、金长庚、柴泽民、王墉等一大批中华民族的精英,陈家庄还有一大批为革命付出过鲜血的英雄儿女。”仇家文说,“两战”时期,陈家庄全村先后有78人参加了红军、八路军、游击队和解放军,12名英雄儿女为保卫民族的尊严和家乡这片神圣的土地,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0余名群众惨遭敌人杀害,20余人被抓后杳无音信。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前线部队提供面粉3000余斤,门板100余扇,担架20副,军鞋200多双,20余名民兵随军支前转战于运城、西安、兰州等地,胜利完成了支前任务,得到了部队领导的嘉奖,为“两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1948年,运城解放后,陈家庄完成了历史使命,驻在此地的各单位相继撤离,迁往运城。

靠“十年规划”红

红色旅游景点村

一边是各种红色资源,一边是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分文没有。如何才能利用革命老区红色人文资源深厚的优势带动新农村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这是陈家庄村“两委”班子一直在琢磨的问题。

经过多次外出学习和讨论,陈家庄村“两委”班子决心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走出本村特色,紧紧围绕红色文化搞活乡村振兴这盘棋。2014年,该村请山西省城乡建筑设计院制定了陈家庄村十年发展规划。

为什么陈家庄这样一个小村还要费劲去省城请人做十年发展规划?仇家文说:“因为对红色革命有敬畏之心。我们村里大大小小的革命旧址、革命遗址有不少。怎么规划?怎么开发?怎么利用?我们不能随便来,我们需要专业的人给我们带路。”

想搞好红色旅游项目,首先得有启动资金。发展规划定好后,仇家文就带领村“两委”班子跑项目,争资金。“之前我们村集体经济分文没有,甚至还欠30万余元外债。启动资金从哪儿来?我们带着编写的《革命老区陈家庄》《河东西柏坡陈家庄》等书籍向镇里、向县里多次介绍我们村的红色历史和革命地位,引起了上级领导对老区工作的关注。同时,得到了镇里、县里的大力支持,争取到了相关扶持资金。”

2014年,陈家庄村革命英烈纪念馆建成;

2017年,包括纪念馆、纪念碑的稷麓英烈纪念广场、“太岳三地委纪念馆”建设完成,共投资250万元;

截至目前,陈家庄争取文保资金400万余元,通过购买、长期租赁、置换基地等方式回收革命遗址16处,已修复“太岳区三地委”、“太岳区第三分军分区司令部”等4处旧址。

多年来,陈家庄村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首批党史教育基地”“山西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单位和个人络绎不绝。

“2017年4月23日,我们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八纵队二十四旅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当天就有3000多人来参观。”仇家文说,据统计,近十年来,陈家庄村接待前来参观、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机关单位学校500余家,游客65000余人次,涉及到全国14个省市。

为了更好地发展红色旅游,陈家庄村还成立了陈家庄村鑫桥旅游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的建立,将积极探索与现行土地制度和基本经营制度相配合的金融制度,实现壮大集体经济,资金互助、产业发展和自我管理主体功能,真正让农民真正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收益主体。同时,积极发挥新乡贤社员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投资200万元,修建一处集农家乐、窑洞宾馆、培训中心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综合服务公司,估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仇家文说。

靠“绿色”红

美丽宜居新农村

放眼望去,磨盘岭上郁郁葱葱,满眼绿色。走进陈家村,眼里看到的不仅是各种红色文化,还有种满了陈家庄54个磨盘岭的杜仲苗木。

“看来我们的努力成果初现,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一红一绿’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仇家文说,陈家庄村三面环岭,一面是沟,4800亩耕地分布在54个磨盘岭上。

过去,陈家庄农民多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一般。于是,该村引进了山西喜善林业公司,流转土地3000余亩,全部种植杜仲苗木,为农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村还把荒芜的625亩沟坡山地,进行了复垦,以入股方式流转给公司,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9.7万元。

“绿了的不仅是磨盘岭,还有我们的村容村貌。”仇家文说,近年来,全村陆续栽植各种苗木一万株,对进村主干道路和连接各景点的循环路进行了绿化,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生态环境。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项利民工程,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够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提供比较丰富的物质、精神和文化服务,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基层组织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陈家庄村“两委”除了积极发展红色旅游,还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入股节节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带来6000元的收益。

2017年,该年还利用国家扶贫项目,建立了村集体1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创收10万元。

在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的同时,陈家庄还大力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综合治理工作,对村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们充分利用闲置的教学楼,建起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休息室、活动室,给老年人提供了较好的生活娱乐环境。还建立了图书阅览室,乡贤馆,制定了乡规民约等各种制度。”仇家文说,从2011年开始,年年开展好党员、好干部、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子“五好”评选活动,构筑了文明新农村的精神文明阵地,使文明新村、文明新风,相得益彰。

“陈家庄村抓住优势,发展红色旅游项目;利用资源,实现经济多元发展。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使得陈家庄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村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思路。”郭家庄镇党委书记郭红旭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