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永济:运城副中心城市建设“风景独好”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19-01-15

记者 杨红义 张晓丽 通讯员 卫明珠 王 超

  新修的环湖路犹如一条玉带从湖边飘过,一眼望不到头。正是三九天气,永济市伍姓湖却是烟波浩渺、水鸟鸣叫、芦苇轻摇,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画,令人心旷神怡。“白云冉冉生,玄鹤双双叫。极地与穹天,居然不尽其中妙。”明代永济诗人杨博描写的伍姓湖这一美景,如今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2018年,永济市委、市政府按照年初向运城市委作出的重点承诺,以大运城建设为背景,在生态宜居上出实招、求实效,运城副中心城市建设“风景独好”。

生态治理,天蓝水更清

  伍姓湖是华北半干旱地区罕见的一座大型湿地和山西省最大的淡水湖,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5.5公里,总控制面积约27.5平方公里,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上世纪60年代,因伍姓湖上游多处拦坝蓄水,加之工业、生活污水排放和发电厂粉煤灰堆积等因素,导致伍姓湖污染严重、水体恶臭、湿地萎缩、生态环境恶化,昔日“波光渺茫,泛狎鸥鹭”的美丽景色不复存在。
  2018年,在上年度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基础上,永济市继续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山体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上持续发力,尤其是《永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重新定义了伍姓湖在该市生态工程中的战略意义。
  伍姓湖生态修复保护治理工程启动后,永济市委书记徐志英、市长孙中全亲自担任总指挥,多次召开论证协调推进会,编制了《伍姓湖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住建、环保、林业、水利等部门共同参与。工程投资7600万余元,建成一条650米长的平坦引道和一条景色迥异达16.7公里长的巡湖路,栽植乔木灌木43种16000余株,花草植被38万余平方米。与此同时,该市拆除破旧违建20处3000余平方米,清除各种垃圾4000余立方米。修建围栏20公里,以保护湿地动植物栖息生长,恢复伍姓湖原本生态。
  伍姓湖只是该市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重头戏之一。除此之外,该市实施的总投资5477万元的涑水河入湖口人工湿地建设工程,目前施工用水、用电、网络、道路已基本到位,预处理区建筑围墙已完成80%;总投资3100万元的涑水河入黄段水生态治理工程,已完成5.7公里的河道疏浚,一、二、三级沉水植物塘正在进行土方回填,两个潜流湿地正在开挖填筑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徐志英说。

修路架桥,出行更通畅

  1月12日,在拓宽改造后的永济市赵杏立交桥上驻足,长年在外开饭店的栲栳镇农民尚江红感慨万千:“离开家乡仅仅一年时间,这条一到逢年过节就拥堵不堪的路就通畅了许多,我们为市委市政府点赞!”
  赵杏桥是永济市区北面出行的必经之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区域交通量的快速增长,现有桥梁难以满足交通实际需求,尤其是逢年过节时段,往常两三分钟的路程,需要近半个小时才能通过。
  “必须拓宽桥梁,打通交通咽喉!”2018年年初,永济市将此项工程列为重点承诺之一。
  2018年4月1日,赵杏立交桥项目正式开工。工程总投资2106万元,建设里程0.63公里,跨越运风高速,全线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桥面宽度36米。
  5个月时间里,施工人员顶风冒雨,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抓紧工期,力争使惠民工程早日惠民。9月18日,工程主体及安全防护设施、路标路牌及桥梁的亮化全部完工,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区道路通行压力。
  同样可圈可点的是大西高铁引道建设项目。
  大西高铁的通车,打开了永济对外开放的大门。然而,高铁站距永济市区30公里,市民乘坐高铁,需经现有省道、县道和乡村道路,穿三镇八村方可到达,正常情况下需近1个小时车程,逢年过节交通高峰期至少提前2个小时出发才能到达。永济北站日交通流量较大,现有县道、村道不堪重负,交通堵塞和事故频繁发生。
  为改变这一状况,永济市决定实施高铁引道建设项目,并将其列为2018年实施的重点工程之一向运城市委进行了承诺。项目总投资3.4亿元,南起黄河大道,途径栲栳镇和张营镇,向北经高铁永济北站,进入临猗县境内,与省道小风线衔接,全长35公里,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面宽度达24.5米。目前已完成路基工程,春节后将进行沥青路面施工,预计今年7月份将全面建成通车。届时,将彻底解决市民通往永济北站的交通通行压力,形成高效集约、符合协调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及旅游业的发展。

全域旅游,处处是景点

  1月11日,记者走进永济市尧王洞天景区,看到规划投入上亿元的一期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古街、山门、长廊等已基本建设完工。据工程负责人介绍,工程预计今年“十一”可基本具备接待游客条件,正式对外开放。届时不但可以拉动介峪口村民增收,而且还能为永济旅游增加新的内容。
  脚下青石板,身旁是晋南民宅,背后是巍巍中条山。介峪口村,仅仅只有167户520口人。近年来在永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该村依托青山绿水,大做旅游文章,仅去年在绿化方面的投入就高达38万元。
  记者在该村看到,村东原先闲置的制砖厂,如今已变成了玫瑰园,村中废弃的碾麦场修缮一新,陈列着石磨、石碾、石臼等,寄托着缕缕乡愁。
  “绿色生态就是我们村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资本。空气新鲜、鸟鸣花香、绿树掩映,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将整个村子打造成一个大景区。”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军说。
  和介峪口村一样,新街村、水峪口村、太宁村、东坦朝村……永济全域旅游的“美丽乡村”令人应接不暇。
  永济市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独特的资源,认真探索农旅融合模式,是该市近年来不懈探索追求的农旅融合新路子。去年以来,永济市紧紧围绕“四基地一名城”建设目标,充分利用生态农业、城区建设、文化旅游等多重要素,推动旅游业与各产业、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将文化旅游业列入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高位推动、持续发力。先后出台《实施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行动方案》,明确“八个全域化”战略举措,高起点、大手笔编制《永济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永济构建了“一核、一城、两带、一区”的空间布局,“全域发展,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全域布局、全景打造、全业融合,永济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国有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组建了“山西鹳雀楼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开展全域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市旅游综合执法体系、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领导组等机构,制订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推进计划》等,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主导、市镇联动、各方参与、合力推进的创建格局。
  2018年,永济市接待游客1177万人次,同比增长25.5%;实现门票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24%。全市累计发展“农家乐”130家,吸纳就业0.46万余人,带动超过2万人受益……一串串喜人的数字,印证了全域旅游“永济模式”的硕果累累。
  天蓝水清,宜居宜业。永济,这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城,正在大运城战略指引下,朝着“运城市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奋力迈进。
(编辑 吴琪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