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古称绛州,是一座著称于世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诸多的古迹;在岁月长河里,勤劳智慧的新绛人民有着辉煌的艺术创造,民间有“七十二行样样有”的美誉。澄泥砚、云雕、笤帚等纯手工打造的传统工艺品或生活用品,至今仍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手工制品也命运多舛。为使这些传统工艺焕发新的活力,新绛信用联社有的放矢,以“三新”扶持“三店”的全新理念,在支持传统工艺与特色产业中凸显金融主力军作用。他们把小微商户按照百年老店、创业新店、后厂前店等门类分类管理,针对每种类型的客户,制定不同的信贷扶持方案,一户一策,因地制宜,通过“创新放贷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创新服务模式”,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政策,为传统工艺注入新鲜“血液”。
“后厂前店”越做越大
创新放贷模式,让客户办贷“道路畅通”,用贷顺畅,还贷方便,是新绛联社新一届班子“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经营新理念。在严格信贷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新绛联社对“一次授信,限额使用,随用随贷,随有随还”的评级授信办法做了进一步规范和优化,通过推行“一站式”办贷和送贷上门,方便客户办贷。
初冬时节,龙兴镇张庄村王氏笤帚加工厂里,捆绑好的笤帚已经装车,等待发往全国各地;成吨的原材料存放在库房;五六个工人正在加工笤帚……
50多岁的苗梦云在王氏笤帚厂已经干了十余个年头,编扎动作十分娴熟。她说,在这里干,领计件工资,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干多少挣多少,不出村就可以养家糊口。在这里工作的十几位工人绝大多数也都是这种情况。
张庄村素有制作笤帚的传统。这看似再普通不过的笤帚,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特别是纯手工打造的笤帚,可以说每一把都浸透着工人师傅的心血。从进原料,到挑苗、泡苗、编织,之后去壳、齐头,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加工出来的笤帚质量过硬、结实耐用。
2002年,从父亲那里学到手艺的王军伟办起了笤帚加工厂。这是一个典型的后厂前店“样板”,加工厂设在村里,网络、微信等都开设有门店。凭着“诚信立业,质量为本”这一原则,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他的笤帚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韩国。
前些年,王军伟在信用社10万元贷款支持下,将笤帚加工越做越大。如今,王氏笤帚厂在全国同行业内都数得上名号,年销售笤帚100多万把,年产值600~800万元,既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又消化了当地加工笤帚的原材料,事业蒸蒸日上。为了扩大业务,王军伟还计划在邻近娄庄村及临汾吉县设立加工点。由于信用良好,今年4月16日,在新绛联社龙兴镇张庄村“支农惠民、精准扶农”现场放贷会上,王军伟再次获得20万元的授信。“以后需要款,我随时就能贷,方便多了。”他说。
“百年老店”推陈出新
创新营销模式,精准扶持,发挥信贷支持的最大效能,是新绛联社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客户管理先进经验取来的真经。该联社让客户经理主动走出去,深入到市场、门店中实施信贷营销,建立起详细的小微客户档案资料。客户的经营方式、资金流动规律等,在他们脑海中一清二楚,在客户最需要信贷支持时,他们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客户面前。
“那50万元贷款非常及时、非常给力。”一见到新绛联社客户经理,大唐云雕漆艺厂负责人梁杰就满怀感激地说。
“这套茶桌系列就是新品,很受客户欢迎。”他指着展厅内的一套茶桌介绍说。放眼望去,这里的云雕制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小到碗、罐、盘、盒等摆件,大到屏、箱、桌、柜等实用器具,应有尽有。这些云雕花纹流畅别致、颜色光泽莹润,令人赏心悦目。
“云雕”又称“剔犀”,是用两种以上天然漆在制好的木胎上有规律、逐层次地累积到一定厚度,再用刀加以剔刻,因刀口断面清楚可见的层层漆纹大多是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回钩,故称“云雕”。
在新绛,云雕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相传始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四代磨炼,成为新中国漆器文化遗产中颇为珍贵的一个种类,其工序繁杂、制作艰难、生产周期长。
上世纪80年代末,梁杰的父亲与六七位志同道合的漆艺师傅在龙兴镇店头村创办了大唐漆艺厂,旨在把这门手艺保留、传承下来。2012年,梁杰接手漆艺厂后,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更加注重云雕实用性的开发。经过三年摸索、探究,该厂终于有了一个划时代的更新,那就是能够生产云雕家具。然而这时,资金却成了最大的问题。
“制作的物件大了,成本就增加了,加上生产周期长,资金就周转不过来。”梁杰说。新绛信用联社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根据漆艺厂的经营状况,主动上门放贷50万元,救了梁杰的急。
“云雕家具集实用性、欣赏性、收藏性于一身,一出现就在中国工艺家具一族占据了一席之地。”梁杰说,大唐云雕漆艺厂生产的“云雕”家具继承并发展了古老传统工艺,填补了“漆器文化”的一个空白。它的问世不仅是漆器发展的一次大的飞跃,也给国际家具市场增添了色彩,堪称中国一绝。然而,有谁会知道这里面还有新绛联社的一份功劳。
“创业新店”红红火火
为了创新服务模式,让客户及时了解信用社的信贷政策及服务流程,2015年,新绛联社推出了“快贷直通车”。客户只要拨打7588188信贷服务电话,服务人员就会详细了解客户的服务需求,及时协调办贷部门提供信贷服务。
作为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可以说是新绛县一张名片,它用汾河千万年沉积的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辅以精美的雕刻艺术,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
龙兴镇侯庄村裴林虎、裴俊清父子做澄泥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裴林虎钟情于陶艺钻研,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从事工美陶艺事业,并逐步走出了一条陶艺产品的研究制作新路。在裴林虎的悉心培育下,其子裴俊清自幼即对陶艺、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7年,他考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艺术专业进行学习,师从国际知名陶艺大师张玉山先生。
2015年,回到运城的裴俊清和父亲商量,准备创业,大力推广澄泥砚。父子二人,一有经验,二有技术,三有想法,一拍即合。然而,资金让他们犯了难。盖厂房、购机器、建烧窑……都需要花钱,可这笔钱从哪儿来?这时他们想到了信用社。
通过“快贷直通车”,新绛信用联社迅速派客户经理上门进行贷前调查。随后给予了十万元贷款。“这可是‘及时雨’呀,一来改善了员工的办公环境,二来引进了适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制作设备,产量大大提高,效益十分可观。”裴林虎说。
目前,通过努力,除了澄泥砚,裴氏父子还推出了关公文化产品、仰韶文化产品、仿古影壁、土陶、茶具、花器、礼器等,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肯定。
笤帚、云雕、澄泥砚,只是新绛联社扶持“三店”的一个侧面。为留住“纯手工时代”的乡愁,在前期走访调查中,他们按照“三店”模式分类建立客户台账信息共计533户,其中“百年老店”278户、“创业新店”204户、“后厂前店”51户。目前他们已对54户进行了信贷扶持,总金额1462万元,其中“百年老店”26户1014万元,“创业新店”26户418万元,“后厂前店”2户30万元。(张宏展 任 卉 秦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