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娱>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人民史观”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27

□屈俐呐

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独特的动画艺术形式,描绘了一群底层小妖怪的生活与成长。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民力量觉醒与奋斗精神,将人民史观的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具象表达,形成了深刻的理论契合。

小妖怪们的奋斗、觉醒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具象化契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真正的英雄。《浪浪山小妖怪》将传统西游叙事中的“天命主角”退为模糊背景,而把传统中“背景板”“反派工具人”的浪浪山小妖,作为故事的绝对核心。这种历史书写的权力发生了根本性转移,恰恰契合人民史观对“人民”的界定:人民不是“少数精英”,而是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

作为主角的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和猩猩怪,均是底层群体,它们的日常劳作,如砍柴、刷锅、捡羽毛等劳动成果,直接支撑了大王、熊教头这些浪浪山上层的目标,是浪浪山“统治秩序”得以维持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当劳动成果被他人占有、劳动过程违背自身意愿时,劳动会异化为“压迫人的工具”。浪浪山小妖怪的劳动实践,正是“异化劳动”的典型写照,却也从侧面印证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真理。新时代人民史观强调“让人民成为劳动的主人”,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异化——让劳动成果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而非少数人的私利。

也正是这些既无神通、也无权力的底层群体,以自己的行动改变着故事的走向。面对大王的压迫和“吃人”计划,它们决定组成“草根取经团”,踏上冒充“唐僧师徒”取经的冒险之旅,展现了底层群体并非被动接受命运,而是在困境中产生改变现状的意识。这种觉醒是推动“浪浪山叙事”走向转折的关键。在取经途中面对白毛老鼠精时,它们冷静思考想出应对策略;在“小雷音寺”骗局被识破陷入绝境后,它们没有放弃,而是齐心协力寻找出路,最终战胜强大的黄眉老佛。

这一系列奋斗过程,充分展现出小妖怪们作为故事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如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并非历史的“被动接受者”,当旧的社会结构、统治秩序压抑其合理诉求时,人民群众会通过觉醒、抗争、团结,推动社会向更公平、更进步的方向变革,凸显人民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作用。正如新时代人民史观中强调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为争取权益的联合斗争,还是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尖端科技研发,从文化艺术创作到社会基层治理,人民群众始终是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主体,他们就像电影里小妖怪们用奋斗与觉醒改写了在浪浪山的命运轨迹一样,推动着人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小妖怪们的需求不断转变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象化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需聚焦人民的现实需求,这既包括物质层面的衣食住行、就业保障,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尊严、正义、自我实现。

在《浪浪山小妖怪》里,小猪妖努力砍柴、刷锅、做箭,为的是获得大王承诺的“赏钱”和“一顿饱饭”;对妈妈说“大王说抓到唐僧后,每人能分一根肉丝”,这句简单话语背后是底层群体对“温饱”的基本渴望。当试图通过完成“抓唐僧”的任务获得大王认可,幻想“成精”后摆脱底层劳作,却因“表现出色”被判死刑的情况下,它与蛤蟆精为了活命,决定假扮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希望通过吃到唐僧肉来实现长生不老,此时的需求主要是出于对生存本能的追求。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物质保证是满足生活底线的核心需求,更是人民成为历史主体的前提基础。

取经过程中,当老方丈将袈裟披在蛤蟆精身上并端来饭菜时,蛤蟆精哽咽道“从来都是我给大王做饭”,它们第一次尝到尊严的滋味。这是需求转向的关键转折点。袈裟并非物质利益,而是“被认可、被尊重”的社会符号,让蛤蟆精第一次脱离“工具性身份”,感受到“作为独立个体被善待”的归属与尊严。路过北张村,它们帮村民打败了老鼠精。当村民送上“盖世英雄”锦旗时,它们感受到了“被需要”的价值。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体现。当物质生存得到保障后,人会本能追求“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平等与尊重”,如同人民在解决温饱后,开始追求公平的就业机会、平等的社会待遇,本质都是“从‘生存型人’向‘社会型人’的本质回归”。

当它们抵达小雷音寺时,黄眉大王抛出橄榄枝,邀请其留下来当四大金刚,分享唐僧肉。起初它们是有动摇的,本质是“被外部规则、利益裹挟”;但后期它们拒绝黄眉的反派收编,展现的是内心的自我认同和对善良、正义等精神价值的坚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核心是“人摆脱外在束缚(如剥削、异化、工具化),成为自身命运的主人”。

总之,《浪浪山小妖怪》以水墨动画为载体,构建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人民史观。《浪浪山小妖怪》与人民史观的契合,本质上是“底层叙事”与“理论真理”的共鸣,承认每个“小猪妖”的价值,尊重每个普通人的诉求,坚信“人民的力量”终将推动历史向更公平、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