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21
在运城蒲剧界,提起赵高平的名字,同行与戏迷总会将他比作埋首耕耘的“老黄牛”,没有聚光灯下的张扬,却用45年的默默耕耘,在蒲剧现代发展的每一片“田垄”上,留下深深的足迹。
12岁从艺,考入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戏曲班,工须生,兼演老生和丑角,毕业后被分配到原运城地区蒲剧团,2002年被分到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现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二团),现任副团长,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系二级演员。赵高平的45年,始终与蒲剧艺术紧紧相连,他的故事也是一代蒲剧人坚守与传承的缩影。

赵高平在《窦娥冤》中饰演窦天章
艺坛耕耘
从“龙套”到“梁柱”的45年坚守
1981年,一则“运城地区文化艺术学校戏曲班招生”的消息传到了赵高平的老家。彼时12岁的他,还在通过村里挂在墙上的小木盒听蒲剧广播,而他的蒲剧启蒙则来自当时在蒲剧团担任鼓板师傅的伯父。在得知招生消息后,他简单学了几句蒲剧唱腔,揣着忐忑和期待奔向考场。
考场里,数千名怀揣梦想的少年摩肩接踵,监考老师先看身体条件,经过严格筛选,不少人遗憾落选,赵高平凭着挺拔的身形、舒展的肢体,再加上唱得有模有样的几句唱腔,从人海中突围,成为20名幸运儿之一。1982年3月,他背着行囊踏入校门,一脚踏入了学艺的“苦耕”时光——那时的学生都憋着一股“学好戏能出人头地”的劲儿,赵高平更是把“苦”字刻进了学习日常。
学艺5年,规范、严谨的专业训练,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苦心培养,使赵高平树立了以戏为业、打好基础、当一个有作为的好演员的奋斗目标。“我和同学们都不怕苦、不怕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是常有的事。大家一丝不苟地苦练基本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他说。
扎实的基本功,加之嗓音和自身条件的优势,在校学习第四年,赵高平迎来了第一次“挑大梁”的机会:主演经典剧目《煤山》中的崇祯皇帝。这个“众叛亲离、焦虑悲凉”的角色,对当时的他是一个大挑战——既要练好甩发等高难度技巧性动作,又要克服当时处于变声期的嗓子限制。为了找准角色状态,赵高平每天泡在学校礼堂,靴子磨破两双,脖子练得发肿,头晕恶心时就靠在墙角歇会儿,缓过来了就继续练。最终,他带着这份“牛劲儿”站上山西省第三届教学剧目汇演舞台,并荣获二等奖,引起业界关注。老师的那句“多听戏、多琢磨”,成了他日后从艺的座右铭。
1986年毕业,赵高平以优异成绩进入运城地区蒲剧团。回忆刚到团里的生活,他说:“刚毕业,我也只能跑跑龙套,但演员‘不怕慢,但怕站’,舞台上没有小角色,不管饰演什么,都不能停下来,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这份“默默耕耘”终于有了收获,根据工作需要,他不仅主演了以须生应工的《下河东》(饰赵匡胤)、《辕门斩子》(饰八千岁)、《窦娥冤》(饰窦天章)、《黄鹤楼》(饰刘备),以红生应工的功架戏《风雨竹》(饰关羽),以老生应工的《清风亭》(饰张元秀)、《三娘教子》(饰老薛保),而且扮演了以丑角应工的《姊妹易嫁》(饰张有旺)等重头戏。
无论扮演哪类角色,无论是主演还是小角色,他均严格按照导演要求,注意演出人物的精、气、神、韵,给观众以艺术美的享受,把一个个小角色演得让观众记住,迅速成长为一专多能的行业多面手和艺术骨干,为剧目成功和剧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常说:“艺术路上没有‘捷径’,唯有像老黄牛般低头耕耘,才能等到收获的时刻。”
剧目深耕
让老戏“活”起来,让新戏“立”起来
“剧目是蒲剧的根,根扎得深,艺术才能长得高、长得壮。”这是赵高平常挂在嘴边的话。从一名演员到剧团的管理者之一,他始终把剧目建设当成核心任务,既守护老剧目的“魂”,又助力新剧目的“生”,像老黄牛犁地般,一寸寸深耕蒲剧的剧目土壤。
在老剧目传承上,赵高平是出了名的“较真人”。他主演的关公戏《风雨竹》,是蒲剧经典剧目之一。为了还原关公的“忠义”气质,他不仅反复研究前辈艺术家的表演录像,对镜练习眼神,还专门去实地了解历史背景。排练时,他觉得“甩翎子”的动作不够贴合角色情绪,便拉着团里的老艺人,反复调整力度与角度,直到手腕发酸才罢休。他的老师,蒲剧名家李凯、李爱玲,曾给予他高度评价:“演戏有自己的特点”“一嗓子吼下去能把观众的心提起来”……
此外,对于一些传统剧目,他主张“守正创新”。接下《清风亭》中张元秀一角时,他没有照搬名家的表演,而是在观摩不同老艺人的演出后,融合他们的风格,再加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认子”段落,他把人物的“期盼”与“失望”通过细微的手势变化传递出来;在“悲愤”场景,他调整唱腔的节奏,让情感更有层次。有老戏迷说:“赵高平演的《清风亭》,既没丢老味道,又有新看头!”
在新剧目与现代戏的建设上,赵高平更是“冲锋在前”。他主演的蒲剧现代戏《还债局长》,是以2011年“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原夏县乡镇企业局局长胡丙申的先进事迹为原型精心编创的现代戏。为了演好这位道德模范,在蒲剧表演艺术家景雪变的带领下,赵高平等几位主创人员几次探望、慰问老局长胡丙申,详细了解了担保借款、打工还债的具体细节,亲身感受胡丙申“诚信大如天”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扎实细致的案头准备,庄重大方的扮相及深入人物内心的表演,让胡明月(胡丙申)的艺术形象在观众心里活了起来,一经演出便收获观众赞誉。《还债局长》先后荣获运城市第六届、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赴太原参加“欢庆十八大”山西省优秀剧(节)目展演月活动。
从艺多年,他先后主演了《煤山》《王宝钏》《下河东》《辕门斩子》《清风亭》《风雨竹》《三娘教子》《姊妹易嫁》《窦娥冤》《薛刚反朝》等传统戏和《山乡辣嫂》《还债局长》《一颗红心》《山村母亲》等现代戏,塑造了40多个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得到业界和观众的鼓励与好评,先后荣获运城市戏曲调演龙门奖、以老带新优秀表演奖及山西省移植剧目调演优秀表演奖等奖项。
团队建设
团队里不可或缺的“全能螺丝钉”
2002年,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白手起家”,赵高平受时任该团团长景雪变邀请,加入该团。2009年,在景团长的提议下,他兼任副团长,从此开启“演员+管理者”的双重职业生涯。如果说蒲剧青年团是一片“田地”,那他就是守护这片田地的“老黄牛”——既要“拉犁耕地”,又要“浇水施肥”,更要“防旱防涝”,就像景团长说的那样:“团队的力量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像一颗螺丝钉一样扎在自己的岗位上,赵高平就是那颗‘全能螺丝钉’。”
青年团成立初期,条件艰苦到“连服装道具都要借学校的”,下乡演出更是常态。作为主管业务的副团长,每次出发前,赵高平都要提前规划路线:哪个村的路不好走,需要提前联系村民和司机;哪个地方的演出场地小,需要调整舞台搭建方案;甚至连演员的住宿、吃饭问题,他都要一一落实。到了演出地,他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既要安排剧目顺序,又要协调人员关系。演出多了,不免出现意外情况,有时主办方认为“现代戏太多,老戏太少”,有时又想指定演员演出,遇到这些,赵高平都不会与人硬来,而是拿着小板凳跟大家拉家常:“你们爱听老戏,我们懂,今天先演《清风亭》,明天加演《三娘教子》,你们看行不行?”他还主动提出“加演”,最终不仅化解了矛盾,还让演出赢得满堂彩。
2023年班子调整后,他转任后勤团长,从“台前”走向“幕后”,却更忙了:演出物资采购,他要货比三家,确保“物美价廉”;演员的衣食住行,他要一一过问,生怕有疏漏;就连舞台机械的运转,他都要提前检查,确保演出时不出故障,从角色调配到舞台搭建,连车辆调度都要一一核对。在团里每个人的努力和坚守下,该团从最初“租院子”生存,成长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戏迷称赞他们“有朝气、有实力”。而他始终记得自己的工作准则:“从不让困难找上团队,能自己消化的,绝不麻烦别人。”这份“老黄牛”般的担当,成了青年团发展的坚实“底气”。
薪火传递
甘当“人梯”,托举后辈成长
“蒲剧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我多帮他们一把,蒲剧的薪火就能传得更远。”这是赵高平的信念,也是他45年从艺路上不变的坚守。从成为业务团长那天起,他就把“提携后辈”当成最重要的任务,像老黄牛般默默奉献,甘当年轻人成长的“人梯”。
在排练场,他是最耐心的“老师”,为青年演员配戏,带新人找状态;即便不参与演出,也会在旁边看演员们排练,随时准备为他们提意见。跟他搭过戏的闫海燕、赵振等青年演员都说:“有赵老师在台上,我们心里都特别踏实。”
青年演员吴敏丽刚进团时,排练《三娘教子》时总把控不好节奏,每场戏结束,赵高平都来不及脱戏服,就拉着她复盘:“这儿情绪要收,你看李爱玲老师怎么处理的,她的唱腔里带着‘柔’,你得找到这种感觉。”“节奏再稳一点,别慌,观众要看的是角色的情绪,不是你的速度。”吴敏丽参加比赛排演时,赵高平更是主动提出为她配戏,从身段的“稳”到唱腔的“准”,为她一一指导。比赛结束,拿下奖项的敏丽回到后台,第一时间就跟赵高平说:“赵老师,没有您,我这场表演根本出彩不了!”
对同行的扶持从不止于舞台。当看到县级剧团因人员少不能演出时,赵高平主动提出调配演员,帮助县团完成演出;当演员外出演出因资金短缺犯难,他得知后,二话不说掏出自己的积蓄:“你只管好好准备,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如今,他虽转管后勤,却仍会经常去排练场:看到年轻演员动作不到位,他会主动示范;听到唱腔有问题,他会及时指出;甚至连演员的化妆技巧,他都要叮嘱几句。有人问他:“赵团长,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累干吗?”他说:“我是从年轻人过来的,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我多教一点,他们就能少走点弯路,蒲剧的薪火就能传得更稳。”
45年,足够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足够一条小溪流汇入大江大河。对赵高平而言,45年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蒲剧和舞台——从“龙套演员”到“剧目梁柱”,从团队里的“全能螺丝钉”到提携后辈的“人梯”,他始终像一头老黄牛,低头耕耘,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只愿蒲剧的薪火能代代相传。
如今,年近花甲的他,仍在剧团里忙碌:要么在排练场指导青年演员,要么在后台清点道具,偶尔还会上台过把戏瘾。有人问他:“什么时候才歇一歇?”他笑着说:“只要蒲剧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记者 杨颖琦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