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26
践行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甘薯是历史上夯实粮食安全的底线作物,是新时代更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的重要作物。运城具有发展甘薯产业独特的资源禀赋,以“四个农业”为路径,以特优农业为切口,推动甘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既可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可丰富本地小杂粮产业,是当前构建全市农业生产新的增长极,更好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突破口。
定位与现状:甘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地位作用高,功能价值强。甘薯兼具粮食与经济作物双重属性,以超高产力和广泛适应力,在粮食安全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是粮食短缺或灾害时期的“备荒粮”“救命粮”。甘薯富含淀粉、蛋白质、果胶、纤维素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评选为“十大最佳蔬菜”冠军,被营养学家誉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之一”。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载:“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阳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甘薯叶和块根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可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的消费升级需求。
种植分布广,市场前景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生产国,产量占全球60%以上。各个省份均有种植,主产区有北方薯区、长江中下游薯区和南方薯区,山西主产区集中在运城、临汾、晋城等地,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且持续增长。甘薯作为营养丰富的“长寿食品”“健康食品”,其口感软糯甘甜,鲜食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甘薯淀粉、粉丝、薯干、果脯等市场需求稳定,且新兴休闲零食、功能性食品等为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由于营养丰富,甘薯茎叶、块根和加工副产品可作为低成本优质畜禽饲料。甘薯还可用于酒精、变性淀粉、生物能源、生物降解材料等工业生产,应用潜力巨大。
运城甘薯产业初具雏形。一是种植面积大。全市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年产鲜薯45万吨以上,约占全省产量1/5。核心产区盐湖区陶村镇2024年种植面积已突破1.2万亩,初步形成“散户基础+大户引领”的种植格局。二是土地产出高。平均亩产约3000公斤,市场平均价格约4元/公斤,比传统三大主粮小麦、玉米、水稻有明显的产量和产值优势。三是加工主体多。个体加工作坊遍布主产区各个村,平均每个村就有1个—2个,主要从事甘薯淀粉生产、粉条加工等。四是科技优势强。依托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在品种选育和脱毒技术上已经形成代际优势,脱毒种苗普及率达40%,“运薯2001”等良种亩产较北部产区高30%—50%。五是产品品质好。培育出优质新品种14个,干基淀粉含量达69.14%,鲜薯干物率超30%,含粗蛋白达1.11%,可溶性糖达5.03%,钾、铁等矿物质含量较高。鲜食甘薯“粉面甘甜、软糯无丝”,适合蒸、烤、煮等多种烹饪方式。
优势和潜力:发展甘薯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自然条件优。运城独特的气候与土壤造就了优质甘薯黄金产区。甘薯生育期内雨热同期,日均日照6小时—7小时,昼夜温差平均达12℃—15℃,利于淀粉、糖分等营养物质积累;降水450毫米—500毫米,与薯块膨大关键期需水规律高度契合,自然降水可满足基础生长需求,配合轻简节水技术即可实现高产。黄土台塬与河谷地带主产区,土层平均厚度达50厘米且疏松透气,利于甘薯块根下扎和膨大;土壤富钾且pH值呈中性至微碱性,适配甘薯生长偏好。
麦薯轮作好。小麦喜氮少钾,甘薯喜钾少氮,两者轮作可平衡土壤养分消耗;无共同病害,病虫害重叠风险低;根系结构不同,小麦须根系有助于改善因甘薯块根生长而被压实的土壤。两茬作物种植季节相连,可减少地面裸露时间,抑制风沙生态效应明显。小麦收割后,可直接旋耕起垄种植甘薯,实现“一地双收、提质增效”,降低种植成本。
科技储备足。依托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30余年的科研积淀,运城在甘薯产业领域形成明显科技代际优势,建有山西省甘薯种质资源试管苗库,保存国内外种质资源500余份,登记甘薯品种14个,拥有植物新品种权5个,发明专利14件,制定地方标准3项;自主选育的“晋甘薯9号”“运薯66”等品种入选省市主推品种,“运薯2001”成为全国知名优质品种。建有“一中心多区域”健康种苗繁育中心,拥有500平方米组培脱毒实验室、5000平方米育苗温室,年可繁育脱毒试管苗20万株、脱毒种苗200万株,可提供“脱毒—快繁—繁育—推广”全链条服务,满足全市大规模生产需求。
政策机遇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莅临山西考察,指出“山西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杂粮发展的政策举措,实施《山西省小杂粮保护促进条例》。运城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发展甘薯产业既契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同时可填补本地小杂粮产业空白,破解主粮产量提升瓶颈,发展机遇难得。
短板和不足:精准把脉求突破
规模化程度偏低。全市甘薯种植多以“小地块、散户种”为主,规模化种植占比低,自产自销特征明显。全程机械化率不足30%,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45%左右,制约了产业效率提升。商品转化不畅。销售模式以“农户—中间商—批发市场”和自种自用为主,与大型商超、餐饮企业合作有限。传统品种商品率低于70%,高产抗病、专用加工等市场急需品种供给不足,缺少新型营销手段,电商渠道销售不足5%。加工能级不高。加工主体多以村级“小作坊”为主,缺乏大中型龙头企业引领,全市仅30余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深加工企业仅3家,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足10%。部分贮藏设施简陋,产后损失率达15%—20%。成果转化不够。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的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因组织化推广力度不够,成果就地转化不好,科技优势还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营销较薄弱。缺乏“运城甘薯”等专属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申报滞后,无统一的品种分级、种植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未建立产品溯源系统,企业品牌建设意识和资金投入不足。
建议和对策:建链延链向特优要效益
规划先行。抓住“十五五”规划制定契机,立足运城资源优势,研究出台《运城市甘薯产业发展规划》,以“良种引领、科技支撑、品牌驱动、全链升级”为核心,对甘薯生产集成技术研究和推广、标准化基地建设、产品质量提升、贮存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品牌建设、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引导。
科技支撑。强化良种供给,依托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重点培育高产抗病鲜食型、高淀粉加工型等专用品种,引导农户种植“运薯2001”“晋甘薯9号”等优质品种,力争到2027年覆盖率达80%以上。推广“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在盐湖、夏县建设2个省级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力争2027年脱毒种苗覆盖率达90%。提升机械化水平,研发推广轻便型移栽机、收获机等配套机械,力争2028年主产区机械化率达70%以上。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研究出台《运城甘薯绿色种植技术规范》,建立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在主产区建设5个病虫害监测点,实现早预警、早防控,保障产品品质。
品牌赋能。突出“黄河沃土、富钾甜薯”地域特色,设计统一品牌形象和包装,积极申报“运城甘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立标准化溯源体系,制定《运城甘薯分级标准》,建立“种苗—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溯源系统,增强市场信任。创新营销推广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营销网络,线上与淘宝、京东、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合作,力争2026年电商销售额占比达30%;线下与大中型商超合作,开设“运城甘薯”专柜,进入高端消费市场。依托“山西省甘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城力量,整合企业、合作社、科研机构力量,统一品牌运营;举办“运城甘薯文化节”,提升品牌知名度。
全链升级。壮大加工产业集群,招引全国性甘薯深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带皮薯仔、甘薯全粉、薯泥、膳食纤维提取等高端产品;支持本地加工企业开发薯片、薯脯、烤薯预制菜等休闲食品。完善贮藏与物流设施,扶持合作社、企业建设恒温贮藏库,力争到“十五五”末新增贮藏能力5万吨;依托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园)、运城高铁枢纽、物流园区和运城口岸等,建设甘薯冷链物流中心,实现鲜薯48小时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快速通关出口。发展三产融合业态,在盐湖陶村等核心区建设“甘薯田园综合体”,打造科技小院、甘薯小镇,推动“农业+旅游+康养”融合发展。
龙头带动。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将甘薯产业纳入市级重点产业扶持范围,对规模化种植基地、加工企业技术改造、贮藏设施建设给予补贴,设立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题。深化产学研合作,以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为核心,建立“甘薯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企业开展品种选育、加工技术攻关;开展“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深入田间指导农户种植技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壮大种植大户、合作社和加工企业,鼓励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做强做大。
市场驱动。精准定位消费人群,针对低脂健康、宝宝辅食、休闲零食、养生粗粮等不同受众需求,“以销定产”实现品种精准配置。讲好甘薯品牌故事,挖掘运城甘薯历史文化,发挥精美包装、优秀文案、精品视频短剧等作用,将群众对甘薯消费的认知,从“饱腹充饥”升级为“健康新生活理念”。提升“运城甘薯”知名度,线上加大与“抖音新农人”“美食博主”等合作,培育本地直播带货团队;线下扩大大中型超市铺货占有率、街头巷尾终端摊贩使用率、新闻媒体曝光率等,进一步提升市场知晓率和知名度。
运城甘薯产业拥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坚实的科研基础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五五”时期要抢抓特优农业发展机遇期,主动作为推进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运城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加快建设“一城两区三门户”作出新贡献。张建军(作者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