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19
杨建义 卫世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日,经新闻媒体的报道,新绛县三泉镇三泉村这座矗立近百年的“不昧碑”,再度闪耀出穿越时空的时代光芒。
上世纪30年代,村民杨春源、李仰丰在田间劳作时,意外拾得百块大洋。他们没有半分迟疑,毅然把钱交给村长刘永康,刘永康马上张贴告示,将钱款一分不少地还给失主。失主曹瑞林、曹永享深受感动,筹资立碑铭志。“拾金不昧”四个苍劲大字不仅镌刻在青石之上,更深深融入了三泉村的精神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碑石虽无言,精神永流传。这块历经风雨侵蚀、曾遭损毁的青石碑,之所以能跨越90余年依然熠熠生辉,核心在于新绛县始终坚持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推动信义精神从个人品德升华为社会风尚。石匠曹瑞林的后代传承诚信家风,重孙女曹文静曾捡到6张银行卡和4800元现金,主动寻找失主归还;老村长刘永康的后人刘丕煌自新立“不昧碑”后,坚持每周擦拭碑文,以实际行动传承家族诚信基因;三泉村村民樊新慧为维护杂粮市场公平,自费烘干水分超标的玉米,坚守“秤砣下压着的是咱三泉人的脸面”的信念;青年李文斌勇救落水者、韩守琴夫妇三十载敬老助人,用凡人善举诠释信义力量……
从祖辈到后代,从个人到群体,新绛儿女用一言一行守护着“不昧碑”的精神内核,这背后是新绛县多年来持续强化文化引领、注重家风传承的必然结果。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美德的传承既要靠党委政府的积极引领,更要靠群众自发践行,唯有双向发力、同频共振,才能让精神密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媒体报道刊发后,新绛县委高度重视、统筹部署,迅速掀起全域诚信建设热潮,推动“不昧碑”精神从历史深处走向现实生活、从地域文化升华为时代风尚。新绛县文明办率先发出《传承“不昧碑”精神 弘扬讲诚信美德》倡议书,明确“做诚信文化的传承者、诚信行为的践行者、诚信建设的推动者”三大行动方向。新绛县文联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采风,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以“不昧碑”故事为素材打造精品,近百篇楹联、诗歌、歌曲广为传颂。校园里“碑文诵读”“诚信主题班会”成为思政课重要内容,企业中“诚信经营”成为共同承诺,非遗传承中绛州澄泥砚匠人以砚为媒雕刻信义故事,三泉镇新和村茶企更将“不昧碑”宣传元素印刻在畅销纸质茶杯上,让诚信符号融入日常消费。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新绛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系统思维,通过多元实践让冰冷的碑石变成可学可做的“活教材”,让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融入日常的行动自觉。
诚信既是涵养文明乡风的精神纽带,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新绛县始终坚持把诚信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三泉村连续多年开展“诚实守信户”评选,让荣誉牌匾成为村民最珍视的精神坐标;全县机关单位将“诚信履职”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乡村治理中设立“信义调解室”,让“凭着良心说话办事”成为化解矛盾的关键钥匙。近年来,新绛县依托诚信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吸引外地客商慕名而来,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频共振。实践深刻揭示:诚信建设不仅是涵养社会风尚的道德工程,更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工程,传统美德从来都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碑石可损,信义不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缩影和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范例,三泉“不昧碑”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启示:传承传统美德,既要守护好历史的“根”与“魂”,更要让其在当代生活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注重典型引领,更要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保障和实践载体。新绛县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诚信的践行者、传承者、推动者,让诚信成为新绛最鲜明的城市标识、最深厚的发展底蕴。当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必将为县域高质量发展、为三晋大地的转型跨越、为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力量。(作者单位:新绛县新闻工作者协会)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