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21
教育的节律,既关乎知识的学习,也关乎心智的生长。近日,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把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作为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的举措之一,为学校与家庭优化学生学习生活节奏提供了科学指引。
也许有家长会心生疑惑,“无作业日”有必要吗?会不会打乱孩子的学习节奏?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无作业日”是认知系统的调频。持续的高强度定向注意容易带来心理耗竭,适度的节律性恢复能够提升执行功能,降低情绪紧张。留白的一天,可以让大脑从信息输入转向信息整合,让情绪从紧绷焦躁转向稳定平和,让学习动机由外推生成转为内在渴望。在兴趣驱动与自主选择中,学习的韧性与持续性反而容易增强。
家庭是践行“无作业日”的关键场域。家庭的有效支持关键在于守护节律、共建秩序、兴趣陪伴。例如,清晨运动唤醒身心,上午劳动链接责任,下午阅读与创作沉淀思考,傍晚对话完成情绪整理,皆为可触可做、可见可感的成长时刻。计划宜简而可行,目标宜小而可达。若孩子出现社交退缩或明显焦虑,可以从家庭内合作起步,循序拓展到同伴交流与社区实践,避免把这一天变为新的压力源。
家校协同决定“无作业日”的质感与温度。沟通宜前移:学校以周为单位发布活动菜单与安全提示,标注时长、难度与参与方式,班主任结合学情给出简短建议;家庭据此与孩子合力排出一份可执行的清单,既有边界,也留选择。反馈宜轻量:班级每周汇整情况,记录学生闪光点与需要支持之处;家庭反馈体验与建议,使教学优化与家庭支持形成清晰、可循环的闭环。协同的着力点在于学生自我管理、社会情感等核心能力的成长。
城市与社区是“无作业日”的延伸课堂与温柔底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统筹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与青少年宫,发布可达性强的学习地图与公益开放时段,配套安全指引与简洁预约通道;社区可以提供劳动与服务学习的真实情境。学校据此编制区域资源清单与年级化路线,由家庭按需选择并在统一平台回传体验。媒体与公共文化机构可以定期展示优秀实践经验。多方协同之下,促进教育资源由书本与屏幕转化为可触摸的城市空间,帮助孩子获得归属感、公共意识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当“无作业日”由减负举措升级为城市教育行动,将成为连接个体成长与城市温度的载体。
“无作业日”不是孩子成长的暂停键,而是调频器。家庭以节律与陪伴托起日程,学校以制度与资源铺好场域,家校协同以清晰规则与轻量反馈贯穿始终,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将获得更加有力的支撑。
邹立业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