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唐诗里的夏县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03

□胡春良

说起唐诗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人们总能张口来上几句,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抑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总让人激情澎湃,心绪高昂。那是刻在人们骨子里的风雅和芳华,是中华文化峻拔的华彩叠嶂。唐代时夏县属于河东道河中府。一日突发奇想,在辉煌的唐诗里是不是也留下了夏县的影子?于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查阅有关典籍和资料,居然还真的找到了几首与夏县有关的唐诗。

李峤《与夏县崔少府书》

李峤(约645年~约714年),字巨山,唐代诗人,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二十岁进士及第,任安定尉,举制策甲科。累迁给事中,贬为润州司马,武后召为凤阁舍人,累迁鸾台侍郎,知政事,封赵国公。景龙中,以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立,出刺怀州。明皇贬为滁州别驾,改任庐州别驾。峤富于才思,初与王(勃)、杨(炯)接踵,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独为文章宿老,一时为学者取法,有集五十卷,《全唐诗》收其诗五卷。新旧《唐书》皆有传。

《与夏县崔少府书》是诗人李峤于仪凤二年(677年)创作的书信体骈文,收录于《文苑英华》《全唐文》等古籍。该文系李峤任官期间途经夏县拜访友人崔融未遇所作,后与崔融回信共同构成“文章四友”早期交游的重要文献。全文以骈体铺陈,借钟子期、蒋诩等典故抒写知音难觅之叹,通过“芝兰在室”“花萼连枝”等比喻强化抒情,展现士人阶层对精神共鸣的追求。文中“芬若椒兰,婉同琴瑟”等句以琴瑟意象象征君子之交,延续汉唐文学中器物寓意的表达范式。其语言辞采华美,善用对仗与密集典故,既体现初唐骈文特征,亦折射作者宦途沉浮中“形沦散冗”的孤寂心境。

崔融(653年~706年),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崔融于上元三年(676年),中辞殚文律科,累补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中宗为太子时,崔融为侍读,东朝表疏,多成其手。圣历年间(697年~700年),崔融自魏州司功参军迁著作佐郎,历右史、著作郎,后进凤阁舍人。久视元年(700年),崔融出为婺州长史,寻召为春官郎中,知制诰事。长安二年(702年),再迁凤阁舍人。次年,兼修国史。长安四年(704年),改司礼少卿,仍知制诰。神龙元年(705年),因附张易之贬为袁州刺史。寻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神龙二年(706年),以预修《则天实录》成,封清河县子。因撰武后哀册文,用思精苦,绝笔而卒,追赠卫州刺史,谥号“文”。崔融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朝廷所需大手笔,多出其手,与苏味道、李峤、杜审言齐名,合称为“文章四友”。《文镜秘府论》中地卷论“十体”,称“崔氏新定诗体”。其书称“新定诗体”或“诗格”,则似为当时人所应遵循者。崔融的诗为律诗格式之奠定,起到重要作用,著有《宝图赞》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文四卷。

罗隐《送卢端公归台卢校书之夏县》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杭州新城人,晚唐著名诗人,以讽刺诗见长,代表作《蜂》《自遣》等。其诗风愤世嫉俗,语言浅直却意蕴深刻,对宋诗影响深远。

罗隐写的《送卢端公归台卢校书之夏县》,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卢端公与卢校书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与美好祝愿。诗中提及御史胜之、仙人梅福等人物,运用“地推八米源流盛”“才笑三张事业贫'等典故,通过“柏台霜冷夏城春”的意象呈现送别场景。

诗文如下:

送卢端公归台卢校书之夏县

唐·罗隐

绵绵堤草拂征轮,

龙虎俱辞楚水滨。

只见胜之为御史,

不知梅福是仙人。

地推八米源流盛,

才笑三张事业贫。

一种西归一般达,

柏台霜冷夏城春。

李颀《送刘四赴夏县》

李颀(690年~751年),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以边塞题材见长,风格豪放慷慨,七言歌行尤具特色,代表作《古从军行》《送魏万之京》等,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李颀创作的《送刘四赴夏县》,以送友人刘四(刘晏)赴任夏县为主线。诗中通过“红鸾姿”“玉树枝”等意象,赞颂刘晏的才德与高洁品性,并以“端坐讼庭更无事,开门咫尺巫咸山”等句,描绘其在夏县的政绩与清廉形象,表达了对友人仕途的期许与赞美。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人,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三字经》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之语。刘晏历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度支使、铸钱使和盐铁使等官职,封彭城县开国伯。刘晏实施了改革榷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等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宝应元年(762年)六月二十七,唐代宗李豫任命通州刺史刘晏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担任度支使、转运使、盐铁使、铸钱使等职。建中元年(780年),刘晏遭杨炎的谗言陷害,被敕自尽,享年六十五岁。唐德宗李适后来追赠刘晏郑州刺史,加赠司徒。《全唐文》《全唐诗》录有刘晏的作品。

诗文如下:

送刘四赴夏县

唐·李颀

九霄特立红鸾姿,

万仞孤生玉树枝。

刘侯致身能若此,

天骨自然多叹美。

声名播扬二十年,

足下长途几千里。

举世皆亲丞相阁,

我心独爱伊川水。

脱略势利犹埃尘,

啸傲时人而已矣。

新诗数岁即文雄,

上书昔召蓬莱宫。

明主拜官麒麟阁,

光车骏马看玉童。

高人往来庐山远,

隐士往来张长公。

扶南甘蔗甜如蜜,

杂以荔枝龙州橘。

赤县繁词满剧曹,

白云孤峰晖永日。

朝持手板望飞鸟,

暮诵楞伽对空室。

一朝出宰汾河间,

明府下车人吏闲。

端坐讼庭更无事,

开门咫尺巫咸山。

男耕女织蒙惠化,

麦熟雉鸣长秋稼。

明年九府议功时,

五辟三征当在兹。

闻道桐乡有遗老,

邑中还欲置生祠。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唐诗在题材、体裁、风格、技巧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是了解唐代社会的生动史料。唐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唐代许多诗人的作品和创作风格被后世广泛借鉴和模仿,如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等。唐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夏县有关的唐诗,为夏县注入了别样的魅力和人文,品唐诗读夏县,岂不乐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