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30
傅晋宏
“青龙偃月破长空,赤面丹心汉室忠。千里单骑雄魄在,麦城英烈震苍穹。”国庆长假刚结束,我们几位老同学决定去一趟解州关帝祖庙,直接诱因是那里正举办一场海峡两岸关公书画展。前院东西两廊,数百幅书法、绘画、摄影作品,琳琅满目,形文俱佳,如上述诗句,尽情赞颂了关公的忠义仁勇,表达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共同信仰。我们痛快地享受了一次家乡的文化豪宴。同时,借此来了个祖庙深度游,关注到文物上的文字信息。边走边看边惊叹,一群蒲州先贤扑面而来,足以让我们荡气回肠一辈子。
参政张三聘
心怀敬畏,走进庙内,但见端门前矗立一对铁狮。每尊通高4.08米,铁狮身高1.8米,两耳稍长,形似兔耳,昂扬气势,而且腹部各有“蒲州”二大字,凸显其显赫地位。细读铭文,可知铁狮皆铸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底座腰部有大号字“蒲州铸造”。周围都是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县名,妥妥一份流芳百世不掩人善的功德簿。这些人的贡献类型略有不同,大部分捐银几钱几文,小部分直接捐铁若干斤。如“张一才张德铁四十斤”“下阳王希寅等铁五十斤”(下阳,应是今永济韩阳镇夏阳村),足见信众心之虔诚。有善男,更有信女,如王门韩氏十斤。由于铭文是在制作模型时阳刻上去的,故皆为反字,这样最终成品所显示的才可能是正字。文字内容高度精练,笔画深浅不一,呆板拙朴,不够流畅美观。尽管如此,也可以看出人们渴望得到关老爷护佑的夙愿。两组铁塑都是聚沙成塔的结晶,联想起黄河大铁牛的铸造,此物应是蒲州冶铸业自古繁盛的重要体现。
最惊奇的是在铁狮底座一隅,竖排第一行,是蒲州名宦张三聘。张公身份,山东布政司右参政,从三品,相当于副省长。根据资料,他与蒲州同乡韩爌(明末曾任内阁首辅),万历十六年(1588年)同年中举。只是张三聘次年便进士及第,韩爌则晚了一届,万历二十年才登得龙门。清《永济县志》多次提到张三聘,录有其七言律诗《中秋傲世亭赏月》。张公还入祀乡贤祠,是明蒲州56名乡贤之一,可见他在梓里的良好口碑。
蒲州两代藩
崇宁大殿前台基下,在弥漫袅袅香烟中,耸立着一对铁旗杆,分列左右,为蒲州匠人范仓春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所铸。这种仪仗设施,常立于达官、功臣、将军府第门前,象征着高贵、威严和功勋。两侧还矗立着一对巨型的铁质焚炉,高约9米,是庙里举行祭祀活动时,用来焚烧表帛、纸质三牲等祭品的用具,由上下十余层叠加而成塔状,有圆形的,有十面形的。特别是炉基部,有十个力士,呈单肩驮塔状,神态甚是可爱。上部莲花瓣呈盛放状,给人以力量和动感。可见此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我颇在意其铸造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西炉上部外壁横沿上,找到蛛丝马迹,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一月。东炉锈化严重,字迹模糊,但还是揭开了其时间密码,为“大明嘉靖拾年陆月吉日造”。有资料说其铸于嘉靖三年,不知据何?
在东炉时间铭文之下,有“山阴王长府二府三府”“襄垣王东……西四三府……”字样。在西炉腰部也有类似文字:“蒲州代藩宗室管理襄垣王事”和“襄垣辅国将军西四三府夫人杨氏 长男西四三长府 襄垣王仪宾”等。他们是移驻蒲州的大明藩王支系及后代。天顺五年(1461年),居住在大同的代王诸子中的两位——山阴王和襄垣王,携家族内迁至蒲州,统称“蒲州代藩”,从此二王开始一百多年的蒲州岁月。同期南迁的还有灵丘王,驻绛州。其间,二王家族积极参与本地寺院庙宇的建设,有施银的,有作记的,志书碑刻多有记载,为当地事业发展锦上添花,成为蒲解历史画卷里的一抹异彩。
河东三道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崇宁殿西南方,有亭翼然,内悬一口万斤铜钟,且浑身爬满文字。走近端详,钟为顺治庚子岁即顺治十七年(1660年),由绛州北关金火匠所造。由于铜钟造价贵于铁质,且形体庞大,须集更多财力,故施银者分布极其广泛。首先有三位分守河东道,俗称河东道台,辖晋南三十五县,间于省与府之间,是省的派出机构。这里的第一位是时任道台,即“钦差协理粮储监督盐法山西等处 承宣布政使司 分守河东道参政佟彭年”,辽东人,顺治十七年始任,施银七两。据《蒲州府志》载,佟彭年曾修义井庵,以济行人之渴,善政多端,难以枚举。第二位是前任道台吴嵩胤,直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进士出身,施银五两。第三位是冯嘉会,山东平山卫(今属山东聊城)人,贡生出身,顺治十五年任职,曾在蒲州城内建大关帝庙,为民祈福,赛会不衰。大约是前任道尹,已非主角,施银二两。需要指出的是,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起的400余年间,河东道署即设于蒲州城,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道辕才迁往运城。此后运城正式拥有“河东”称号。另,蒲州自唐到元,一直有河东县,加上明清的河东道,称蒲州为河东的时间在千年以上。
由于河东道台的倡导,铜钟铭文自然涉及晋南众多旧县名,令不少游客因找到归属感而怦然心动。其中的绛县、垣曲、稷山等彼时属绛州。太平(后改名汾城县,又与襄陵县合并为襄汾县)、曲沃属平阳府。万泉、荣河、临晋、猗氏、河津及本州属蒲州,顺治时永济县尚未创设,虞乡县尚属临晋县。夏县、平陆、芮城、安邑,加本州(解州)和闻喜(后为运城所代),均属解州,共同构成今解州南街东牌楼所书“六城保障”中的“六城”。铭文末尾概述道:“各省各府州县乡绅士庶善男信女,共一万五千余众,名姓以备载钟上,名列石碑,本牌为记,保佑各家子孙兴旺,买卖增盛,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永垂不朽。”这表述相当全面,无所不包,足见铸就巨钟是当时晋南关公祭祀的一桩盛事。
臬台王含光
我们在此钟上还看到“猗氏县王含光银三两”的印迹,且位居该域首位。王含光(1606年—1681年),明崇祯三年乡试中举,次年高中进士,由此步入仕宦生涯。在明末清初动荡的年代,王含光历任要职,官至河南省按察使(俗称臬台)。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辞官归里,在虞乡王官谷建造房屋,潜心诗画,过上了归隐生活。在一首诗中他写道:“暮年多遁思,买地王官谷。门对天柱峰,窗挂千尺瀑。”康熙二十年(1681年)五月十七日,王含光在家中安详离世。他曾为猗氏十景赋诗,著作有诗集《谷口集》。
地近王官谷口的虞乡镇东吴阎村,仍存有康熙二十年四月重修祖师庙碑,其功德名录排第一位者,“猗氏县乡宦河南按察使王含光银二两 男王密麦一石”。作为外乡人,父子捐钱捐粮,同献大爱。一个月后,先生驾鹤西去。这几乎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件善事。其《五老峰》一诗首句“虞乡西南五老峰,一峰一朵玉芙蓉”,朗朗上口,韵脚俊朗,成为五老峰景区的经典宣传语。
寓贤阎敬铭
徜徉春秋楼围廊,从《关帝庙重修春秋楼碑记》碑刻得知,现楼为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碑文提到重修背景,“道光乙酉重修,今阅四十年矣。风雨飘摇,楼将倾圮”。由“赏戴花翎候补知府 解州直隶州临桂朱煐撰文”(庙西南角巍峨木坊“威震华夏”亦出自该州守),而书丹者,却是大名鼎鼎的虞乡寓贤,“赐进士出身前工部右侍郎兵部侍郎阎敬铭”,正楷字体,中规中矩,字迹娟秀,碑文清晰,为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阎敬铭,陕西朝邑县赵渡镇人,与永济一河之隔。因家乡地势低凹,屡遭黄洛威胁,加之他早年进京赶考时,途经虞乡突发疾病,得到屯里老妪的及时搭救,后不时侨居屯里村。达则兼济天下,阎大人对解虞地区的事务非常关心,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光绪三年又作为钦差大臣,处理山西赈灾事务,拯民于水火,在河东留下诸多佳话。解虞两县旧志皆有其传。
不仅如此,在印楼外墙所嵌《重建春秋楼布施碑记》的首列,再次看到阎公大名——“阎敬铭捐银四两”。对春秋楼重建工程,一个他乡人,又是书丹,又是捐银,而且数量不菲,彰显出他对关帝庙的炽烈情怀。另,在崇宁殿外回廊的上方,悬有一方“绝伦超群”匾额,精美楷书。款识为“朝邑阎迺林谨叩”“同治甲戌年小阳月吉日献”,即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阎迺林,阎敬铭长子,曾任太常寺典簿,宣统元年(1909年)任西潼铁路公司总理。加上阎侄阎迺珏督修的解州同善义仓,都是阎家解州功德的直接见证。真是造福河东无穷尽,两代阎家一样情啊!
重臣张四维
关帝庙不断挖掘历史宝库,加大内涵展示,2023年在春秋楼背后,重刻新竖了一批20通历代名人所撰关庙记事碑。在这些碑刻中,竟有蒲州名臣张四维所撰“重建汉寿亭侯庙记事碑”。张四维是有明一代河东级别最高的行政官员,官至内阁首辅,是大明辅臣张居正的继任者,其号凤磐,卒后谥文毅,赠太师。不过撰文时他尚属初入仕途。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进士,因其文章书法兼优,以庶吉士第一名入翰林院。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授翰林院编修。不料同年冬,蒲州发生大地震,城郭庐舍尽倾,压死者不可胜数。周边地区解州关帝庙也未能幸免。张四维生母王氏,即蒲州另一名宦王崇古的姐姐,在地震中不幸罹难。张四维返里为母丁忧。震后的一段时间内,蒲州进入一个重建高潮,包括城池、河堤、钟鼓楼、首阳夷齐祠、海神河渎庙,以及万固寺多宝佛塔等。解州关帝庙也在其中。
嘉靖乙卯地大震后,“时天子轸念遗黎,妙简良牧,以阳信令王君惟宁上政最,俾典是州”。大意是,得知地震后,皇上深刻体恤黎民疾苦,精心挑选得力官员赴任重灾地区。因阳信(今属山东滨州市)知县王惟宁考核最佳,遂擢其任解州州守。王惟宁,兴平人,进士出身,初因治理有方,阳信县盗息民安,邑无争讼。这时,他又临危受命,直面解州震后的百废待兴。面对庙宇倾圮,“士民靡所瞻依,思以葺废缮新”,王公呼应民诉,带头捐俸,多方筹金,鸠工庀材,两年告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解邑士绅邀政治新秀张四维作记。出于对关公和王君的双重敬意,张公凤磐欣然写下这篇《重建汉寿亭侯庙记》。我想,这也算一种“三绝碑”吧!
从三聘四维到蒲州二王,从臬台道尹到阎氏父子,还有数不清的蒲州赤子,特别是端门“精忠贯日”“大义参天”匾额书写者,竟是写下《游王官谷记》的大明状元吕柟,反映出明清蒲州的历史地位和强大的影响力,也为讲好关公故事提供了新的维度,游览关帝庙有了更宽阔的视野,还彰显出蒲州绅庶对关公的特殊情感。蓦然想起戏剧《大登殿》中的一句戏词,“官向官来民向民,关二爷爱的是咱蒲州人”,听了很暖心。我想,既然受如此涌泉之恩,蒲州人怎能不以大海相报?
一次游览,一次收获。我深深感到,解州关帝祖庙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关公祭祀地、晋南罕见的原生态古建群,而且是一个活着的博物馆,一座宏大饱满的知识原浆库,更是增强人们自信的传统文化传习所。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