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前三季度,运城果品出口“量值双增”——

17.7万吨鲜果何以顺利“出海”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7

在山西海河果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苹果加工车间,工作人员把一箱箱苹果倒入自动清洗池。

金秋时节,运城果品出口再传捷报。今年1月至9月,全市果品出口交出“量值双增”的亮眼答卷:累计出口水果17.7万吨,同比增长13.3%;货值达2.18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鲜水果表现尤为突出,出口量12.7万吨、货值1.26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高达41.7%、36.5%,不仅刷新了同期出口纪录,更彰显出运城果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连日来,记者前往部分出口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探寻17.7万吨鲜水果顺利出口的原因,发现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既有出口企业深耕品质、拓展市场的主动作为,也有果业发展中心与运城海关协同赋能、保驾护航的坚实支撑,二者合力,共同铺就了运城果品的“出海之路”。

鑫农源家庭农场

品质梨果闯东南亚

10月22日一大清早,一辆集装箱货车就停放在了运城鑫农源家庭农场院内。8时许,40多名工人准时到位,大家分工明确地忙开了,撕梨果外层纸袋、称重分拣、套防撞网袋、装箱、封口、贴标……

运城鑫农源家庭农场的工人在将梨果装进集装箱货车。

“这批货一共1700多箱,总重22吨,一会装好车直接运到港口,目的地是泰国。”农场负责人靳者风站在货车旁,一边注视着装车进度,一边向记者介绍,语气里满是对自家果品的底气。这份底气,来自农场扎实的产业基础——目前农场拥有1000多亩梨园,种植“葫芦梨”“七月红”“红香酥”等多个优质品种。其中,酥梨凭借脆嫩口感和耐储运特性,成为出口主要品类,常年远销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今年出口量预计超1000吨。

更让靳者风自豪的,是农场果品的“价格优势”:“现在市场上普通梨价大多在1.3元每斤到1.5元每斤,我们的梨能卖到1.6元,不管行情好坏,总能比别家高一二毛。”

之所以有这样的价格优势,是农场对品质的极致把控。“合作农户按我们的统一技术标准来管理,国家禁用的农药绝对不能用,肥料优先推广农家肥,从源头保证梨的绿色、安全。”靳者风说,从今年开始,农场还新增了糖度检测环节,根据梨果的糖度、果形、着色等指标分级定价,既让优质果品卖出好价钱,也倒逼农户主动提升种植管理水平。

为了保障出口货源的稳定供应,农场探索出“农场+农户+代理商”合作模式:由农户自主种植、自主管理,代理商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成熟后统一由农场集中收购、打包出口。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单个农户“规模小、议价弱、销路窄”的难题,还实现了“量大、常年四季供应不限量”的目标,成为农场打开东南亚市场的“关键一招”。

随着出口业务的稳步扩大,农场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目前农场固定工40多人,到了冬季加工旺季,用工量能增至150人左右。“女工主要负责分拣、包装,一年能挣三四万元;男工干装车、入库这些重活,年收入能有10万元左右,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靳者风说。

鑫农源的出口之路,并非“单打独斗”,职能部门的服务支撑为其添足了底气。今年前三季度,市果业发展中心定期梳理国内外重要农业展会信息,已向包括鑫农源在内的营销主体推荐9个展会资源。其中,海外展会3个,专门针对东南亚市场需求,引导农场通过参展对接采购商、拓宽销售渠道;运城海关则深化“1+N”属地查检作业模式,用智能化查验替代传统人工核查,大幅减少企业等待时间,让新鲜梨果能以更快速度抵达海外消费者手中。

卫峰合作社

多种果品远销国外

10月下旬,临猗县卫峰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一片鲜亮的橙色格外夺目——工人们围在分选设备旁,正专注地处理刚采收的甜柿。只见工人们手速飞快,把扁平的纸片折成精致纸盒,每个盒子刚好容纳4个柿子,包装好的成品像点心盒一般整齐美观。

临猗县卫峰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分选设备旁,工作人员在包装甜柿。

“这车柿子是发往马来西亚的,这两天就会启运,得在最佳赏味期时送到客户手里。”合作社理事长张永峰走过生产线,指着柿子介绍道。

自2014年成立以来,卫峰合作社就深耕果品出口赛道,从最初以苹果出口俄罗斯为主,逐步拓展到柿子、梨、杏、桃等多品类,如今产品已远销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十余个国家。

能实现这样的突破,离不开合作社对品牌与品质的双重打磨:成立初期便注册“角杯三峰”商标,2016年拿下国家出境水果果园与包装厂“双认定”,2020年更是成功注册马德里国际商标,为“角杯三峰”从本土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2019年,合作社还建设了占地30亩的出口加工包装车间,引入苹果双通道视觉分选线,通过智能化设备精准把控果品大小、着色、糖度,进一步提升出口品控水平。

为了扩大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增收,2017年合作社牵头成立运城富三丰果蔬有限公司,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如今,这一模式已辐射临猗县6个乡镇50多个村庄,从种植技术指导到果品收购销售,为农户提供全链条支持,既保障出口货源的稳定供应,也让更多村民共享出口红利。截至今年10月,合作社已出口各类果品9264.459吨,在全市鲜水果出口同比增长41.7%的大趋势下,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离不开职能部门的精准赋能。早在2019年,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就授予卫峰合作社“运城苹果”品牌运营商称号。同时,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依托资源优势帮合作社拓宽海外渠道——不仅协助对接马来西亚广西桂达有限公司,实现鲜果通过航空运输直抵马来西亚,还为其争取更多海外合作机会,助力柿子、苹果等品类打开东南亚市场。针对合作社出口品类多、目的地市场规则复杂的特点,运城海关则提供“一对一”精准指导,提前梳理不同国家的市场准入要求,帮助合作社规避风险,让果品顺利“破圈出海”。

海河果品

智能分选出口提效

走进山西海河果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苹果加工车间,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车间内,一条苹果筛选流水线正高速运转:工人驾驶叉车将装满富士苹果的铁桶缓缓送至清洗区,经过清洗、烘干的苹果,随即被输送至6条分选线,按大小、着色、糖度等规格精准分拣,每条分选线旁都有专人同步包装、装箱,一派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

“我们是专门做苹果加工出口的企业,今年的出口量比往年更可观。”公司副总经理宋伟介绍,目前苹果主要发往阿联酋、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尼泊尔等国家,“这条流水线每天能分拣50吨左右,预计今年全年能发400车苹果,每车23吨。现在分拣的这批苹果要在10月23日晚上发往菲律宾。”

这份出口成绩的根本来源,在于企业多年来对产业链的持续深耕。山西海河果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如今已发展成集种植、收购、包装、仓储、销售于一体的重点企业——拥有3000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5000平方米包装车间,年销售量达2万吨,销售额超4400万元。成立之初,公司就瞄准外贸市场,先后与威海海禾、山东晔霖、大连跃昇等知名外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迅速打开出口局面;2019年,为进一步扩大规模,公司又投资1000余万元扩建5000平方米苹果加工厂,配套建设能容纳75万公斤苹果的冷库,并将收购业务拓展至陕西、河南等苹果主产区,为稳定货源提供保障;2021年,在市果业发展中心的扶持下,公司购置专业苹果筛选流水线、建立大型保鲜库,智能化水平与品控能力再上台阶。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监管与服务的“双向护航”。运城海关实行“每周抽检”制度,在严格把控苹果品质、守住出口安全底线的同时,还借助“AR远程查验系统”提升查验效率——这套系统的设备由市果业发展中心移交支持,通过智能化查验减少企业等待时间,确保每车苹果都能按时启运。市果业发展中心则从多方面为企业赋能:依托“晋果在线”平台对接金融服务,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推荐企业参与海外展会,助力拓展国际市场;曾专门为企业对接宁夏奇阳农业发展公司,推动运城苹果通过航空运输直达迪拜,成功打入中东市场。

推动17.7万吨鲜果出海的关键力量,正是运城果业“企业深耕+政企协同”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品质管控的持续强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多运城果品将走向全球,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记者 范 娜 实习生 王美佳

记者手记

今年1月至9月,全市出口水果17.7万吨、货值2.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3%和3.4%,鲜水果出口增幅更超40%。这份亮眼成绩单,不仅是运城果业深耕国际市场的阶段性成果,更折射出地方特色农产品“破圈出海”的清晰路径——以企业为主体筑牢品质根基,以政企协同打通服务壁垒,二者形成的合力,正是运城果品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实现“量值双增”的核心密码。

品质是农产品出口的“通行证”,运城果品的增长首先源于企业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从鑫农源家庭农场坚守“禁用高毒农药、推广农家肥”的绿色标准,新增糖度检测实现“按质定价”,到卫峰合作社引入视觉分选线把控果品规格、注册马德里国际商标挺进国际市场,再到海河果品公司建设3000亩优质基地、投建智能化加工车间保障鲜度,3家企业虽赛道不同,却共同践行着“品质为王”的理念。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农产品的品质直接决定市场认可度与议价能力,运城企业通过标准化种植、智能化加工、品牌化运营,让苹果、酥梨、柿子等特色果品突破“低价竞争”的困局,既赢得了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市场的青睐,更树立起“运城果品”的优质形象,为出口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说企业是出口增长的“引擎”,那么政企协同就是激活引擎的“燃料”。运城果品出口的亮眼表现,离不开市果业发展中心与运城海关的精准服务。

果业部门主动搭建桥梁,既推荐企业参与国内外展会拓宽渠道,又依托“晋果在线”平台对接金融资源、移交AR查验设备;海关则创新监管模式,以“1+N”属地查检、“每周抽检”和“一对一”市场准入指导,在严控品质的同时,提升通关效率。

这种“企业敢闯、部门敢帮”的协同格局,有效破解了农产品出口中的共性难题——企业无须再为渠道狭窄、资金短缺、合规复杂而发愁,职能部门的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赋能”,让企业能集中精力深耕生产与市场。正如鑫农源的梨能快速抵达泰国、海河的苹果能直飞迪拜,政企协同形成的“服务闭环”,为果品出口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运城果品出口的实践,更为地方特色农产品走向全球提供了可复制的启示。当前,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一企业的“单打独斗”已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与技术壁垒。地方政府需找准自身定位,既要当好“服务员”,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对接、技术指导为企业减负,也要当好“护航员”,通过完善监管体系、破解贸易壁垒为企业铺路;而企业则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品质把控贯穿全产业链,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型。唯有政企同心、同向发力,才能让更多地方特色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大空间。

从黄土高原的田间地头,到东南亚的超市货架、中东的水果摊点,运城果品的“出海路”越走越宽。相信在持续强化品质优势、深化政企协同,推动更多企业融入出口体系的过程中,运城果业必将在全球市场书写更亮眼的成长故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