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0
记者 李 岩
近日,投资1.08亿元的山西丹晖医药产业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套医疗器械建设项目在平陆县正式投产。在丹晖医药崭新的车间里,生产线上的机器轻轻运转,十余名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员工坐在操作台前,专注地组装和检测微波消融针、导管等医疗器械。
这家公司并非诞生于传统工业摇篮,而是乘着“凤还巢”政策的东风归巢,在缺乏产业集群的土壤中“单打独斗”,却硬是凭借对技术的执着和对市场的精准把握,成长为平陆县乃至我市重要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从招商蓝图 到扎根沃土
时间回溯到2016年。那时候,平陆县的产业版图上,医疗制造业是一片空白。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吸引高端人才,成为当地政府思考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积极的招商引资,山西丹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丹晖医药的前身)的创始人谭立国,带着技术、团队和梦想回到了家乡。
“当初选择平陆,不仅仅是乡情的呼唤,更是看中了这里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心。”谭立国在回忆落户历程时这样说道,尽管这里没有现成的产业链配套,但当地县委、县政府的诚意与高效服务,为企业初期的落地与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初速度”。
从一纸蓝图到厂房拔地而起,丹晖的到来,不仅填补了平陆县医疗器械行业的空白,更加快了当地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步伐。
去年,丹晖医药再次大手笔投入,总投资1.08亿元的“年产200万套医疗器械建设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历经一年多紧张建设,一期生产车间和办公用房已顺利完工,并于2025年9月正式投产。项目带动周边100余人就业,目前公司产值有3500万元,年上缴税金200余万元。
以匠心为本科技为魂
公司生产车间并非全是自动化的流水线,更多是员工们在全神贯注地手工操作。谭立国坦言公司当前的生产模式:“我们以订单生产为主,很多工序依赖人工。”
谭立国表示,这种表象之下,蕴含的是对医疗器械质量的极致追求。在医疗行业,尤其是涉及植入、消融的高价值器械领域,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生命。“工人一个一个的精心操作必不可少,确保万无一失。”
今年新招聘的大学生付晓月正专注地对一批即将出厂的一次性使用微波消融导管进行关键性能检测,她的职务是检验员。付晓月说:“每一批产品,我们都要严格检测,确保没有任何瑕疵。”
付晓月是丹晖医药今年新招聘的8名员工中的一员,他们的到来,不仅为公司的质量管理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丹晖解决本地大学生就业、吸引人才回乡的生动缩影。
“每件产品都关乎患者健康,必须万无一失。”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厂,丹晖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所有产品必须通过物理性能、电气安全等多项检测。
同时,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近年来,公司共承担研发项目10余项,获得1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正是这些硬核技术,支撑起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微波消融针、微波消融导管、定向药透仪等核心产品的竞争力。
“我们大部分原料从广东、江苏等地采购,产品通过顺丰物流发往全国。看起来,我们像是在‘单打独斗’,但我们的技术和视野,从一开始就是全国性的。”谭立国分析着公司在山西的产业环境,这种“手工操作保证品质,科技研发驱动未来”的独特辩证法,成为丹晖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
产业聚才厚植发展动能
对位于小县城的丹晖医药而言,如何吸引并留住技术人才,是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丹晖医药员工大多是本地人,其中不少是返乡大学生和有经验的技术工。公司通过技能培训、岗位晋升通道和绩效激励机制,让员工在县域企业中也能看到成长路径。“我希望在这里从检验员成长为质量工程师。”付晓月说,公司提供的系统培训和职业规划,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企业实行白天单班制,确保员工工作与生活平衡。现代化的办公环境、良好的福利制度,也让更多年轻人选择留下。谭立国认为:“吸引人才的关键,不只是工资,而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成长的舞台。”
从2016年落户至今,丹晖医药已注册生物科技与医药产业两家公司,主打产品涵盖一次性使用无菌微波消融针、定向药透仪等5大系列,并有多个新项目在研。公司计划三年内实现年产值过亿元。
目前,公司与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合作加快推进“生物敷料、自动化医疗设备”等项目转化,并成立由中国科学院技术指导的研发中心,打造区域性高端医械创新平台。“我们希望推动平陆县医疗科技项目飞速发展。”谭立国说。
从最初的返乡创业,到如今项目投产、产业初具规模,丹晖医药的成长折射出平陆县招商引资和产业转型的努力与成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