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各地专家汇聚运城,共话小麦全链条发展路径——

运城小麦谋篇“全链增值”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13

9月下旬,2025小麦市场监测预警和全产业链会商暨第三届粮食产业技术发展研讨会在运城举办,作为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运城主场活动,为当地小麦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智力动能。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专家,以及多省市合作社、粮食加工企业代表共聚一堂,一同探讨小麦育种、生产、加工、消费全链条融合路径。

会后,与会人员走进平陆县、盐湖区实地考察:黄河金三角国际健康食谷的科研楼加速建设,勾勒产业升级蓝图;曲村田野里,科学轮作让沙土变沃土,小麦、玉米、芝麻丰产可期;塬麦面粉厂的智能生产线,让每颗小麦历经精细加工,香飘全国。从实验室到田间再到车间,河东大地正以全产业链思维,书写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平陆县塬麦面粉加工有限公司的加工设备在运城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科研筑基

健康食谷锚定“国家级枢纽”

步入平陆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黄河金三角国际健康食谷以及运城沿黄绿色农业与健康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正紧锣密鼓推进。

“一楼是综合展厅和培训中心,二楼为研发实验室,三楼设创新创业孵化器,目前正在装修,预计10月底完成装修并实现设备到位。”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锐的介绍,勾勒出这座建筑即将成型的功能轮廓。

作为依托平陆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的更高层级园区,黄河金三角国际健康食谷从规划之初就锚定“一二三产融合”核心目标,旨在为食品工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搭建发展平台,进而带动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其总体定位剑指“国家级健康食品产业枢纽”——以平陆为核心,联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打造集特色农业转化、健康食品研发、智能生产示范、全链资源整合于一体的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

为实现这一目标,健康食谷采用“一谷多园”的区域产业协同模式:平陆县作为“一谷”核心区,聚焦科研创新、创业孵化、人才培养、品牌运营四大核心功能;各县(市、区)则差异化定位,协同推进加工产业园区升级,共同铸就“技术标准输出全国、健康食品辐射全球”的双循环产业战略高地。

在平陆核心区,沿黄绿色农业与健康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科技引领”的关键载体,除了设置智慧健康食品综合展示区,集中呈现全市智慧农业与健康食品成果外,还配套建设了科创孵化器,为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农业创业项目提供支持;近

20000平方米的两个标准化厂房,可让中小型加工企业“拎包入驻”,降低创业门槛。此外,园区还正在引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天猫电商平台,搭建电商托管中心,为未来产品销售打通线上渠道。

“对外有展示交流窗口,对内有创新创业空间,再加上已入驻企业的带动,后续会吸引更多企业集聚,形成园区发展的良性循环。”刘锐补充道,冷链物流仓储项目的规划同样纳入核心布局——园区正积极申请国家级专项债,计划通过专项债支持建设冷链物流仓储设施,以此推动当地生鲜农产品销售与冷冻冷藏食品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链条。

“整个框架规划得非常好,后续关键在于按规划扎实落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郭波莉在考察时表示,建议健康食谷加强与当地及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强化技术支撑。她特别关注到园区规划的中试车间,认为其拥有“既能开展配方研发与食品工艺研究,又能展示最新产品”的双重功能,将成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而此次围绕健康食谷展开的交流活动,也让更多人加深了对运城农业产业潜力的认知,为后续发展凝聚了更多关注与期待。

专家们在黄河金三角国际健康食谷现场考察建设情况。   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藏粮于技

解锁黄土高原“土地潜能”

站在盐湖区解州镇曲村的田野上,目光所及皆是生机:即将成熟的玉米秆挺拔粗壮,饱满的果穗裹着翠绿的苞叶,风一吹便轻轻晃动,仿佛在预告丰收的喜悦;不远处的10亩芝麻田更显活力,一人多高的芝麻秆直立生长,枝头缀满的蒴果已微微泛黄,只待成熟后迎接采收。

“这是能机收的芝麻新品种,普通芝麻熟了要镰刀割,还不能等完全成熟,不然籽粒就崩了,这个品种熟了也不落籽,就蒴果上裂个小口。”种粮大户董会龙指着芝麻田介绍,这片800亩的土地,是他从2021年330亩起步,一步步流转而来的“试验田”。谈及老百姓愿意流转土地的原因,他直言:“以前散户种地,大水漫灌、碎块作业,成本高还不挣钱,有的一年就种和收时来两次地,小麦亩产五六百斤、玉米亩产八九百斤就算不错了。”

转机始于2021年的高产实验。董会龙团队从“耕种防收”全流程改造:沙土漏水漏肥,就用大型拖拉机深翻,把秸秆深埋到20公分以下,用5年时间改良土质;浇水费工费水,就铺滴灌带,通过手机、电脑实现智能节水灌溉。效果立竿见影——2022年小麦亩产达600公斤,今年更是达到681公斤,去年玉米亩产也飙到875公斤,较之前几乎翻番。

“农业要产业化,加工业是命脉,但好收成先得靠好地,轮作就是养地的关键。”董会龙深谙土地养护之道。他规划的“小麦—芝麻—玉米”轮作模式,藏着科学密码:芝麻是油料作物,不费地还养地,收完种小麦,亩产能比普通地块高50公斤—100公斤;豆子更关键,根系的根瘤菌能固定氮肥,种过豆子的地,下一季小麦长势明显更旺,与其他不倒茬的麦地差别很明显。在他看来,若一直单一种玉米,土地养分早被“薅空”,只有轮作倒茬,才能让地力持续。

这片充满活力的田野,也吸引了外地专家的目光。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负责人赵赛男专程前来学习,看着改良后保水保肥的农田、科学的轮作模式,她感慨:“这里冬小麦种植有章法,土地改良效果好,还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验,对我们那边发展粮食生产很有借鉴意义。”

智能加工

架起“从田到桌”桥梁

走进平陆县塬麦面粉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高速运转的智能化设备取代了传统制粉的繁杂景象——全自动生产线实现全封闭、无粉尘作业,从原粮处理到成品打包,各道工序均按程序智能运行,看不到人工频繁干预的身影。而一踏入成品打包车间,浓郁的麦香味便扑面而来,即便是隔着包装袋,也能清晰嗅到面粉的醇厚香气;车间里,10公斤、15公斤的常规装与2公斤的小包装面粉整齐码放,等待发往各地。

“咱这成品库有2200平方米,能存4000吨面粉。”公司执行董事马会民介绍,“为保证面粉品质,我们只收购生长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小麦,且每颗小麦都要历经26公里的生产流程、6道低温研磨工序。低温工艺能让面粉体感温度始终偏低,最大限度保留小麦的营养成分和原始麦香。”自2024年12月25日投产以来,这里的面粉已远销北京、吉林、四川、甘肃、贵州等多个省份,凭借优质口感逐渐打开市场。

在盐湖区解州镇曲村,专家听取农户介绍“小麦—芝麻—玉米”新型轮作模式。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目前,公司主打原麦系列与商用系列两大产品,未来还计划通过订单农业引导种植户培育优质小麦,以“良心企业”的定位守护粮食安全。

这样的生产理念与设备实力,也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广东加福加德食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人员王瑞在考察时,掰着刚蒸熟的馒头连连点头:“我老家是河南的,这馒头味道特别地道。厂里设备新且全,从原粮到面粉的加工环节一应俱全,尤其是实验室分区特别合理,做馒头等面食试验与测灰分、蛋白质等各有专属区域,操作起来很方便。”

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科研办主任于章龙也评价道:“这套加工设备在运城乃至国内都处于领先水平,从配麦仓、清洗仓、润麦仓到加工仓,基本实现了无人化操作。”

不过,于章龙也指出了企业当前的核心难题:“各家各户种植的小麦品种不一,混收后无法保证原料稳定性,即便后期通过配麦、配粉调整,也难以生产出符合严格标准的稳定加工型面粉。”

对此,企业已规划好解决方案——建设上万亩种植基地,引入中麦578、运旱618、运旱805、运旱115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同时试种七八个国内优质强筋品种以适应本地土壤。“先解决原料稳定问题,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打造专属品种基地,保证后续生产的面粉品质自然可控、稳定。”马会民说,这条从“专属基地”到“智能工厂”的产业链,将推动平陆小麦的价值一步步升级。

(本报记者 范 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