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板枣,苹果,酥梨,葡萄……秋天的运城,一片片果园里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

​秋醉河东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29

文/本报记者 王新欣 图/本报记者 陈方斌

几阵雨的工夫,秋天的脚步就加快了。河东大地上,农作收获、硕果累累,红衰翠减、林草色变。

由北向南,一片片果园里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农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稷山,秋风来临时,成片的枣林都被她染成绛红色;在万荣、临猗的苹果地里,她又挥手带走了一阵果香;在盐湖区泓芝驿镇,酥梨也被她吹得快从树上掉下来了;在永济市卿头镇,成串成串的葡萄在她的抚摸下摇曳生姿……秋天的运城,天高气爽,层林尽染,瓜果飘香,直让人感慨道,天凉好个秋啊!

板枣 千年枣香飘四方

从北至南,一程风雨,一成秋色。让我们先从北端的稷山开始,步入这当下的秋韵之中。

稷山的秋,乍一看仿佛是萧瑟的,待细细品味后,它竟是香甜的。行走在稷山国家板枣公园,漫山遍野的枣林染红了这片土地,又甜又香的红枣,是这一季大自然给予人们的馈赠。

在这里,许多游客正在忙着摘枣。伸手就能够到的枣,让游客过了一把采摘的瘾。但更多的枣,需要村民“打”下来。由于枣树比较高大,枣农们会用一只空竿子敲打枣树的枝干,使红枣掉落在地上,然后再从地上捡起来,这种采摘方式俗称“打枣”。

每年稷山的板枣开竿仪式,就是为人们打枣而设立的,枣树的枝枝丫丫上缀满了丰收的果实,喜悦洋溢在村民们古铜色的脸庞上,大人们在忙着拾枣,小孩们则忙着吃枣,在这一刻他们仿佛忘记了往日的辛苦与汗水,丰收的喜悦在那时具象化了。

今年64岁的阴稳学在这里经营有百亩枣园。他枣园里的板枣品质上乘,好的情况下,同样一亩地的效益是普通农户的好几倍。

“原来,我自己有枣园30多亩,建成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后,我又承包了几十亩,还搭起了钢架棚。有了钢架棚,枣树就不怕雨了,产量不受影响,产出来的板枣质量好,卖得自然就更好了。”阴稳学笑着说。

枣卖得好,一方面是阴稳学自己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的加持。

稷山国家板枣公园是我省唯一的林木专类公园,总面积15.3万亩,有千年以上古枣树17500余棵,五百年以上古板枣树约5万株,是我国现有古枣树最多、最密集的地方,也是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的“中国最大的千年古树群”。该园千年古树核心区即为“守望千年,只为枣你”乡村振兴主题景区。近年来,该景区充分挖掘万亩枣林的生态优势、千年农遗的文化优势、板枣种植的产业优势,对县域非遗、乡土民俗、地方美食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已形成童话乐园、特色小吃、非遗展演、星空民宿、温泉康养、游览观光6大业态,先后举办了枣花节、非遗展演进景区、盛世华灯嘉年华等一系列“体旅”“文旅”融合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打卡。

此外,该景区还通过租金、佣金、薪金等方式,不断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收入,让枣农们挣上旅游钱。

这不,最近的板枣公园就迎来了热闹的收获季节。一颗颗红得发紫的板枣挂满枝头,犹如无数个小灯笼在秋风中摇曳,正是游客观光的好时节。伴着“呜呜”汽笛声、于枣林间穿梭的小火车,香味四溢、流光溢彩的“明清小吃一条街”,供游客们围炉煮茶、谈天说地的星空庭院……农文旅深度融合在此上演,乡村振兴进行曲在此奏响。

酥梨 甜如蜜的“金果子”

在盐湖区泓芝驿镇王过村,万亩酥梨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丰收季节。

漫步梨园,只见金黄的酥梨挂满枝头,沉甸甸的。远远望去,满树的酥梨在秋日阳光下熠熠生辉。果农们穿梭在梨树间,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欢声笑语在果园中回荡,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喜悦的景象。

“我家种有酥梨20多亩,从早上7点我们就开始采摘酥梨了,要忙到下午6点半。今天雇了6个人来采摘,一天下来能摘1万多斤吧。”王过村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果农王红妮捧着刚摘下的酥梨,脸上写满喜悦。

泓芝驿万亩酥梨基地以王过村为核心,辐射周边3.5万亩种植面积的酥梨产区。目前该基地年产酥梨约1.5亿公斤,产值超2亿元,产品远销十余个国家。“王过酥梨”也于2013年进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名录。

泓芝驿镇属高原丘陵地带,光照资源丰富,温度变化明显,是酥梨生长的黄金地带。所产酥梨近长圆形,味甜、多汁,果皮黄而微绿色,果肉白色,并富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钙、铁、磷等微量元素。全镇酥梨种植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有酥梨、红梨酥、玉露香、七月红、七月酥、红美酥等近10个品种。

很多果农的酥梨,采摘好之后会被冷库收购再择时出售。“现在酥梨正是成熟季,存放到明年5月份,能卖上好价钱。”王过村村民王小海笑着解释。

随后,记者来到泓芝驿镇“社社酥梨收购点”,老板杜江社正忙着清点,他说:“我这个收梨点已经经营有十来年了,周边许多村子的村民都往这里送梨,现在一斤一块二左右。这几天酥梨成熟,忙得很,从早上6点一下要忙到下午6点。”

丰收的喜悦离不开技术的加持。近年来,泓芝驿镇积极推进土壤改良、间伐改形、树形改造、起垄覆膜、宽行密植、格架栽培、梨园生草、水肥一体化、机械化耕、病虫害生物防控等新技术、新模式,提高产量、提升收益。目前该镇酥梨的产量为每亩4000公斤左右,年收益约为每亩6400元,酥梨,已成全镇果农增收致富的“金果子”。

苹果 红彤彤映红好日子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走进万荣县各个乡镇的田间地头,到处弥漫着淡淡的苹果香。苹果成熟的时候,枝头上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将会成为秋日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随手摘一颗,连皮咬下,唇齿留香,正是这甜入心坎的滋味,吸引着无数客商和游人。

“我家种有苹果20多亩,主要是红富士和瑞香红两个品种,现在还套袋着呢,10月初陆续开始拆袋,着色期20天左右,着色完成后就可以采摘了。今年苹果个头大、色泽好,糖度也高,应该能卖个好价钱。”万荣县贾村乡张李冯村果农贾鹏力说,“除了在线下售卖,我也在微信上进行销售,主要销往上海、西安等地。”

万荣县、临猗县是运城苹果主产区。就拿万荣来说,其境内最高海拔1400余米,苹果产区海拔600米到800米,属黄土高原,日照长、温差大,土壤中矿物质含量丰富,生产水果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的苹果色泽鲜艳,果形端正,皮薄肉厚,吃起来清脆爽口,极为香甜。

每到10月下旬,苹果压弯枝头,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果农们架着梯子,小心地采摘着一个个硕大饱满的苹果,脸上洋溢着的都是丰收的喜悦。

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万荣果农积累了丰富的苹果生产经验,探索创造了优质苹果生产的“十大技术、十八道工序”,实现了从种植、浇水、施肥、采摘、储藏、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精细化、标准化生产,同时还探索创造了“双套袋”技术模式和“晚采八增加”等生产规程,万荣苹果知名度不断上升。目前,万荣县与苹果相关的企业有包装企业、物流快递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等,除苹果外,还包括果汁、果丁、果醋、果多酚等十多种产品,初步形成了产、贮、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从万荣继续出发,来到临猗北辛乡的一处“郇阳果园”,连片的苹果树让人目不暇接。“前几天,早熟富士已经采摘完毕,再有一段时间,晚熟富士就陆续成熟了。”临猗县小军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

在临猗,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的“四新”果园都被称作“郇阳果园”。近年来,通过科学育种、智慧管理、错峰上市等方式,“郇阳果园”解决了重茬、品种单一、集中上市等困扰果业现代化发展的诸多问题,从而实现了果品升值、果业升级、果农增收。如今,苹果已经成为临猗县覆盖面最广、从业人数最多、农民受益最大的特色产业。

葡萄 紫玉珠串甜心头

在永济市卿头镇,万亩葡萄园里也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放眼望去,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藤架,阳光透过绿叶,照在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上,犹如玛瑙般璀璨夺目。果农们穿梭在葡萄架间,小心翼翼地剪下一串串成熟的葡萄,轻轻放入果篮中。

43岁的管学良,种植葡萄十几年,种有葡萄30余亩,现为永济市卿头镇王村葡萄发展协会会长、永济市管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其公司的葡萄保鲜库,只见十几名工人正在打包新鲜采摘的阳光玫瑰。

“我在这里主要的工作就是打包葡萄,葡萄包装好之后就送冷库。我一般早上6点从家里出发,下午6点工作结束。”来自虞乡镇屯里村的左运红一边打包一边说。

“这个保鲜库主要就是储藏、保鲜,存储量7000吨左右。运城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葡萄含糖量高、脆度特别好。这些阳光玫瑰都是从附近村民那里收购的,在冷库里存储半年后再卖。”管学良说。

在葡萄产业发展过程中,葡萄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是关键。当地制定了葡萄种植技术规程,通过发放操作手册、建设示范园等方式推广,覆盖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全流程技术规范。同时,采用“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模式,通过冷库建设、电商销售平台等,实现全产业链升级。 ‌

9月15日,永济市第三届葡萄文化节暨卿头克伦生葡萄开园节在永济市卿头镇开幕。开幕式上,锣鼓表演、民族舞蹈、歌曲演唱、杂技表演等精彩节目轮番登场,在观看表演的同时,观众还能品尝新鲜采摘的葡萄。此外,葡萄特色展区和客商洽谈区,也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

近年来,卿头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为重点,通过成立葡萄发展协会、邀请葡萄种植专家开展培训讲座,举办、参加各种营销大会和水果博览会等,不断提高卿头镇葡萄的知名度。目前,卿头镇已经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晚熟鲜食葡萄基地、山西省最大的葡萄集散物流中心。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亩产2000公斤左右,葡萄种植人数8700余人,品种包括克伦生、阳光玫瑰、蓝宝石、红提、夏黑、澳洲无核等,涵盖了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实现了“一串葡萄、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

秋风送爽,果香四溢。放眼河东大地,酥梨、葡萄、苹果、板枣,正如同一个个金色的音符,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丰收乐章。累累硕果不仅甜了消费者的舌尖,更鼓起了果农的钱袋子。从传统种植到现代产业园,从提篮小卖到畅销海外,运城水果正在实现品牌化、标准化、国际化的跨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