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面对不利天气,政企农协同发力—

​风雨无阻护秋收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0

记者 范 娜

金秋十月本是秋粮归仓的关键时节,连续阴雨却给运城秋收工作按下“减速键”——田间积水导致轮式农机“寸步难行”,成熟玉米面临霉变风险,抢收、减损、保粮成为目前全市农业生产的紧迫任务。

面对不利天气,全市上下迅速行动,从组建“双抢一保”专班统筹调度,到推动农机改装破解“陷地”难题,再到激活烘干设备守住粮食安全最后一关,政企农协同发力,在泥泞田埂间打响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秋收保卫战。

抢收破泥保进度

10月15日12时许,在盐湖区北相镇西曲马村的田野上,玉米地泛着成熟的金黄,田埂边却积着浅浅的泥水,一辆履带式收割机正缓缓穿梭在玉米行间,深褐色的泥浆顺着履带的纹路不断滴落,车轮外侧早已裹满厚厚的湿泥。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空气中弥漫着玉米秸秆特有的清甜气息。

“你看这玉米棒,籽粒已经饱满得很,叶子却有点发潮发黄,再捂上两天就该发霉了!”在地头等候的卫国军满脸焦急地说。

他在村里承包了30多亩玉米地,眼看着玉米成熟好几天了,却被连续的阴雨天气困住了手脚。

“10月14日晚上那场雨下得又急又大,我半夜起来看了好几次,就怕地里积水太多,机器进不来。今天一早天放晴,我赶紧联系了本村的收割机,总算能下地了!”卫国军说。

“这履带式收割机虽然稳当,能在泥地里走,速度却比轮式的慢。”收割机机主宋博指着收割机的履带解释道,轮式收割机在晴天一天能收100多亩,可遇上这种泥泞地块,很容易陷进去,根本没法作业;而履带式收割机靠着宽履带能稳稳“踩”在湿软的土地上,却因为履带传动效率的问题,一天满打满算也仅能收50亩。

“不过再慢也得赶,老百姓的粮食不能烂在地里。”宋博说,从10月初开始,他就没怎么歇过,每天跟天气“抢时间”,不光在西曲马村收,周边几个村的农户只要打电话,他都会尽量赶过去。

为了应对连续阴雨这个秋收“拦路虎”,保障秋粮颗粒归仓,市农业农村局提前部署,围绕粮食安全和“三秋”农业生产需求,迅速成立“双抢一保”(抢收抢种保丰收)工作专班,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同步组建农机作业专项工作组,工作人员分赴各县(市、区)的农机合作社、农机经销企业和秋收一线,一边摸查农情墒情,一边紧盯履带式收割机、打捆机等关键机具的供给,协调解决机具调度难题,同时还实地查看烘干设施的运行情况,确保收割后的粮食能及时烘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抢一保”工作,主要领导指示批示、深入基层调研、召开专题会议等,要求全力抓好“抢收抢种保丰收”,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同时,对抢收方案制订、气象监测预警、秋粮收获推进、稳定小麦种植面积等工作进行详细部署,推动“双抢一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针对阴雨天气可能引发的农业气象灾害,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气象局发布多期《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及时提醒农户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抢收准备;同时,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抓好秋收秋种工作的通知》《关于全力做好“双抢一保”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机具调度、技术指导、烘干保障等10项具体举措,还3次召开专题会议,从专班推进、机具调配到技术服务,逐项细化任务、压实责任。

眼下,14支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干部带队、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包县指导服务队,正放弃节假日休息,奔波在田间地头。他们走进种粮大户的玉米地,帮着查看玉米成熟度、测算收割进度;来到农机合作社,协调解决机具维修、燃油供应问题;前往粮食烘干服务点,指导操作人员规范烘干流程,避免粮食霉变。更贴心的是,还通过网络平台、村级广播等渠道,公布全市“三秋”机收保障热线、技术服务咨询电话,以及履带式收割机驾驶员联系方式、烘干服务点地址等信息,农户有需求可随时联系。

据统计,今年运城市秋粮种植面积达430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402万亩,43万亩春玉米已全部收获完毕。截至10月17日下午,全市秋粮抢收面积132万余亩。

农机改装解难题

10月15日上午,山西屴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院内一片忙碌,几名工人正围着一台轮式玉米收割机协同作业,两人弯腰卸下原有的橡胶轮胎,一人蹲在轮轴旁,双手稳稳扶住履带框架,确保安装对位精准;另有一人手持气动扳手,“哒哒哒”的声响里,固定履带的螺丝被逐一拧紧。驾驶舱内,一名工人不时轻打方向盘,配合调整机身角度,随着最后一颗螺丝固定到位,工人启动机器,新换装的履带缓缓转动。

“往年晴天多,轮式收割机一天能跑好几块地,今年雨水连下,机器一进去就陷得轮子直打滑。”该公司工作人员张峰指着另一台已经改装完毕的收割机介绍,为了应对泥泞地块,他们把两台轮式收割机作了不同改造:一台加装了双排轮胎,通过增加轮胎数量扩大受力面积,减少机身对土地的压强;正在调试的这台则直接换装成履带,“我们自己有1000多亩玉米等着收,已经成熟了,改装完就要下地收割。”

为了让更多“轮式铁牛”变身“防滑能手”,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早早组织技术专家下沉各县(市、区),一边指导农机合作社和企业开展改装,一边根据地块泥泞程度、作物类型,梳理出6种实用改装方案:除了将小麦收获机换装玉米割台+宽轮胎的“跨作物改造”外,针对玉米收割机,还能选择换装60厘米宽的加宽轮胎、加装双轮胎、加装钢板附轮、前轮装三角履带装置,或是将后双轮改成四轮,每种方案都能针对性解决“陷地”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0余台玉米收割机械完成改装,全部投入抢收一线。

“光靠本地改装还不够,得把‘外援’也请进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面对持续阴雨导致的履带式收割机缺口,我市迅速启动应急机制:与临汾市建立应急互援渠道,协调乡宁、襄汾、侯马、曲沃等相邻县(市)的农机部门,搭建跨市调度平台,实时共享机具闲置信息。同时,主动联系河南、陕西周边省份,打通跨省调度通道,指导各县农机合作社直接对接外地农机大户。其中,河津市专门与河南省周口市的农机大户对接,一次性调回30台履带式收割机,这些“外地铁牛”一到当地,就立刻开进玉米地投入抢收。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调度玉米收割机4664台(套),加上完成改装的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械总量达到5000余台(套),日作业能力提升至45万亩。

为了保障机具高效运转,全市还组建了90支专业化农机应急作业队,建成3家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和2家区域应急救灾中心,统筹1146台(套)应急农机装备随时待命,其中400余台是能应对泥泞地块的履带式收割机。此外,通过培训1.3万余名农机手和修理工、检修3.66万台(件)农业机械,让每一台“铁牛”都能以最佳状态投入秋收,为抢收进度“保驾护航”。

烘干“护航”保归仓

10月16日午后,运城市达鑫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厂区里,空气里弥漫着玉米烘干后的干爽气息。大型烘干设备正发出隆隆的运转声,几名工人正忙着将玉米铲进传输带,这些带着潮气的玉米粒顺着传输带缓缓上升,最终被送入烘干设备的进料口,开启“脱水保粮”的旅程。

走进占地10000平方米的存储车间,眼前的景象更显热闹:经过烘干、分选的玉米粒从高空的管道中倾泻而下,发出“哗啦啦”的声响,车间地面上渐渐堆起一座座金黄的“小山”。

“我们这新库房容量大,但今年雨水多,前期一直没法顺畅收粮,到现在还没存满过。”公司工作人员张琦介绍,玉米烘干得经过“添湿粮—高温烘干—振动过筛—色选除杂”四道工序,才能达到安全存储标准。“烘干机得凑够200吨湿粮才能开机,之前连着下雨,农户没法抢收,我们的机器也经常‘等粮开工’。”张琦说,随着近期天气转好,抢收的玉米陆续运过来,烘干设备开始满负荷运转,公司的两个烘干点一天能烘干600吨玉米。

同样忙碌的还有芮城县世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烘干区,两台高达十余米的粮食烘干设备正在工作中。合作社工作人员白小红站在烘干塔的出料口旁,看着干燥的玉米粒源源不断地流出,脸上满是欣慰:“今年湿玉米多,老百姓最怕粮食捂坏,我们的烘干塔从9月20日起就没停过,白天黑夜连轴转,农户的湿玉米拉过来就能卸、卸完就能烘,不用排队等。”据介绍,这两台烘干塔每天能烘干500吨玉米,截至目前累计烘干量已经突破1万吨。

如今,运城市166个烘干点、183套烘干设备正共同织就一张“粮食烘干网”,日烘干能力达到2.43万吨,为抢收后的玉米筑起“安全屏障”。

气象部门预报,10月18日起全市天气将普遍好转,10月中下旬将成为秋收秋种的关键期。为了衔接好“抢收”与“烘干”,市农业农村局专门召开机具调度专题会议,安排包县指导服务组深入各县(市、区),督导烘干设备高效运转、保障粮食存储安全,推动“双抢一保”10项举措落地见效。

“如果后期没有大范围恶劣天气,预计11月上旬全市秋收工作就能基本完成,11月底前能结束小麦播种。”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抢收的履带式收割机,到改装的防滑农机,再到连轴转的烘干设备,每一环都在全力保障秋粮颗粒归仓,为今年的农业生产画上圆满句号。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