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13
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蜿蜒伸展,串联起“鲤鱼跃龙门”的千年传说与大梯子崖的壮丽风光,成为引人入胜的网红之路;龙门、船窝、梯子崖等焕然一新的便民码头,让游客得以泛舟黄河,沉浸式体验大河奔涌的雄浑气魄;全域免费的公交网络无缝衔接,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绿色出行……
近年来,河津市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为引擎,深度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崭新活力。
旅游公路
带动“快进慢游”
蜿蜒83.8公里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如同一根丝带,悄然改变着河津市的命运。近年来,河津市累计投入5.5亿元,打造出“一主六支”沿黄旅游路网格局。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河津市谋划了50余项文旅活动,在黄河大梯子崖、黄河龙门、古今天下等景区深挖历史文化资源,通过高空花式扁带表演、“鲤鱼跃龙门”实景演绎、非遗打铁花展示等特色项目,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
西磑、西窑沟等乡村旅游点则推出烟花秀、火壶非遗表演等活动,进一步激活乡村文旅消费潜力。
丰富的文旅活动让景区可感,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则让这些景区可近可及。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主线按三级标准建设,路基宽度8.5米至15米,配套2.5米宽绿化带和4米宽自行车道。从设计到施工,都秉持着“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兴一方业、富一方民”的理念。基层采用20+20厘米稳定碎石,面层铺设5+3厘米沥青混凝土,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品质与匠心。
这条路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一条融合自然与人文的景观长廊。它串联起鱼跃龙门、大禹治水、梯子崖景区、黄河湿地公园等18处自然与文化景观,还设置了5个风格迥异的观景平台,总建筑和绿化面积达3.7267万平方米。例如,鱼跃龙门观景台讲述着“禹凿龙门”的传说,而可拆卸张拉膜遮阳亭景观则融合了滩涂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打卡。
近年来,河津市立足“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理念,推动“农、文、体、旅”等多态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传统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生态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河津模式。
在推进旅游公路建设的同时,河津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近3年来,该市累计投资13亿元,实施了26个生态治理项目,完成生态廊道建设29.5公里,修复山体破坏面16万平方米。昔日沙尘漫天的黄河滩,如今已成为一道生态屏障。
连伯村就是受益者之一,旅游公路将村里的1.6万亩韭菜基地、高禖庙与黄河湿地串联起来,形成独特景观带。连伯村韭菜交易市场在销售旺季日均销量达60万公斤,产品远销20多个大中城市。
同样受益的还有苍头村,该村借助公路带来的便利,依托“紧邻黄河、承接黄河大梯子崖和龙门景区游客、独特码头文化”三大优势,建成了鱼跃龙门户外研学乐园,开营了“苍头集”临海露营基地等,巧妙融合本地山水风光与现代设计理念,成为周边游客出行的热门选择。
为提升旅游体验,河津市还配套建设了5个观景台、3个码头、2个小游园和1个驿站,并开通免费旅游公交专线。同时,规划建设44个充电桩,实现5G信号全覆盖,配备智能票务系统、智慧交通App“车来了”以及天气预警系统等,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2024年,河津市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138.8万人次,同比增长26.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5.8%。
水上码头
复兴黄河古渡
游客在河津龙门拍照打卡留念。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黄河河津段热闹非凡,新落成的船窝、梯子崖、龙门三大便民交通码头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游客们在码头乘船,沉浸式体验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对码头游船赞不绝口。
“第一次在咱们运城坐船游黄河,太新鲜了,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见黄河并且体验黄河。”来自夏县的游客王圆说起坐船的体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项总投资3204万元的黄河船窝至龙门段便民交通码头工程,是2022年交通运输部重点工程之一。项目新建客运泊位5个,设计年通过能力24万人次,于2024年8月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同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
龙门至船窝码头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秦晋韩城大战,秦从龙门东渡击晋,虏晋惠公。汉代为便利漕运,在黄河开辟航线,北起船窝,经龙门,南达潼关,通航150公里。辛氏《三秦记》记载:“河出龙门口,其广不及八十步,舟楫往来,一移刻而可济。凡河之流无有便于此者。”龙门至船窝码头的繁盛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发展,码头附近先后修建了禹门口黄河大桥、乡韩黄河大桥以及运煤专线——龙虎公路,水路运输逐渐衰落,除龙门码头用作旅游客运外,其他码头均已停用。
近年来,随着“龙门文化”“大禹文化”热度上升,河津市的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机遇,但原有码头的落后基础设施制约了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河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便民交通码头建设。项目于2023年5月正式开工,该市交通运输局成立工作专班,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如今,三大码头全新亮相,不仅改善了旅游交通条件,还将河津市的多个景点串点成线,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有机融合,形成了完整的黄河观光旅游水上经济带。
三个码头的建成投用,将河津市龙门景区、梯子崖景区、黄河石门、大禹庙等景区串点成线,通过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主线六支线”有机融合,激活全域旅游资源,形成黄河观光旅游水上经济带,让更多人了解龙门,了解河津,对发展旅游经济,弘扬大禹精神,传播黄河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龙门景区负责人表示:“码头的建成,让游客有了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也为景区带来了更多的客流,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免费公交
实现全域绿色畅行
一辆辆新能源公交车在河津市城乡穿梭,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载着市民和游客便捷地抵达目的地,还不收取任何费用。
曾几何时,河津市面临着公交车辆停运、群众出行困难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河津市委、市政府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市民免费乘坐”的创新模式,通过“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公共交通系统重构。
第一步,开通市内免费公交。2022年1月27日,河津市首批72辆新能源公交车开始免费运营,按照新规划的8条市内公交线路,开启“市内免费公交”运行。河津市政府充分考虑原运营群体利益,创新制定《市内公交财政补贴发放暂行办法》,对全市公交车辆进行兜底补贴运营,实行“车辆运营一天补贴一天、不运营不补贴”的机制。
第二步,开通城乡免费公交。2022年12月30日,河津市投入58辆安全舒适的纯电动公交车,正式开通了城乡免费公交。为彻底理顺运营体制,该市交通运输局采取“服务质量招投标”方式,引进国企山西汽运集团作为运营主体。
第三步,开通全域免费旅游公交及镇村公交。随着市内免费公交和城乡免费公交的顺利运营,要求将免费公交延伸到景区、延伸到偏远乡村的呼声不断。2023年9月27日,河津市正式开通运营全域免费旅游公交及镇村公交。
新线路覆盖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龙门景区、梯子崖景区等该市A级以上所有景区景点,结束了任家窑、沙樊头、东湖潮等村多年不通公交的历史。如今,河津免费公交系统已投入车辆147台,运行线路20条,覆盖125个行政村,日均运行里程2万余公里,客流量达3万余人次。免费公交不仅降低了市民出行成本,还促进了全域旅游发展。
来自河津市城区的王女士和几个朋友相约到黄河大梯子崖景区游玩,她们选择坐公交出行,不到半个小时就来到了目的地。
“开通旅游公交专线,真的太好了,在家门口坐车,能够直达景点,沿途还可以看黄河壮阔、赏生态美景,为这一举措点赞。”王女士说。
河津市通过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推进“交旅”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新码头以及免费公交系统,共同构建起了河津市的旅游运输服务体系,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文化传播注入了强大动力。
(本报记者 朱 姝)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