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风雨秋收里的“运城担当”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0

范 娜

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压舱石”。

金秋时节,当连续阴雨突袭运城,泥泞的田埂困住了收割机的车轮,泛黄的玉米棒面临霉变风险,这场不期而至的考验,不仅是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挑战,更是对地方治理能力、应急响应效率与协同作战水平的全面检验。而运城交出的“秋收保卫战”答卷,既藏着破解眼前难题的智慧,更蕴含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思考。

这场战役的底色,是“不等不靠、主动破局”的行动力。面对雨水导致的“抢收难”,运城没有陷入“等天晴、靠经验”的被动,而是第一时间构建起“专班统筹+部门联动+基层落实”的应急体系。“双抢一保”工作专班迅速成立,14支包县技术指导服务队放弃节假日,深入田间地头摸查墒情;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气象局发布预警、印发通知,将10项举措细化到“机具调度、技术指导、烘干保障”的每个环节;甚至跨市跨省搭建协作平台,从临汾协调相邻县农机,向河南周口调运履带式收割机——这种“闻汛而动、分秒必争”的节奏,让“被动受灾”变成了“主动减灾”,也让“颗粒归仓”从目标变成了一步步落地的行动。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巧劲。农业生产的难题,从来没有“一刀切”的解法。运城的破局之道,贵在“对症下药”:针对轮式收割机陷地问题,不只是简单增调履带机,更指导农户探索出“换装宽轮胎、加装双轮胎、前轮装三角履带”等6种改装方案,让原有农机“旧貌换新颜”,80余台改装后的“铁牛”重新驰骋田间;面对湿粮烘干压力,不只是依赖大型烘干企业,而是激活全市166个烘干点、183套烘干设备,从达鑫丰公司的“日烘600吨”到芮城合作社的“24小时连转”,再到恒升农牧提前检修设备的“未雨绸缪”,形成了“点面结合、大小互补”的烘干网络。这种“不浪费一台机具、不闲置一个烘干点”的精细调度,既降低了应急成本,更让每一分力量都用在刀刃上。

透过这场秋收保卫战,我们更能看到“政企农协同、上下一条心”的凝聚力。粮食生产从来不是农民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多方携手的“大合唱”。

在运城,这种协同体现在每个细节里:农机手宋博冒着泥泞每天收粮50亩,“能多收一亩是一亩”;山西屴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改装收割机时,既顾着自家1000亩地,也想着“帮周边老百姓抢收”;全市农业农村部门的专家们,不是坐在办公室发指令,而是蹲在田埂上教农户调试机具、查看玉米含水量。

当政府的“有形之手”、企业的“市场之手”与农民的“勤劳之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形成了抵御风险的“铜墙铁壁”,也让“粮食安全”从抽象的政策,变成了每个人都在守护的具体目标。

如今,运城的玉米地里,履带收割机仍在穿梭,烘干设备的隆隆声还未停歇,这场秋收保卫战尚未落幕。但从这场战役中折射出的担当与智慧告诉我们,粮食安全的根基,既在肥沃的土地里,也在精准的治理中,更在每一分为“颗粒归仓”的努力中。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