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一曲激荡人心的爱国颂歌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01

□闫爱武

1938年,怒吼剧团在清河镇三交村演出时与牺盟会领导合影。 (资料图)

那是一段被硝烟浸染的岁月。

1937年的中国,山河呜咽,风云激荡。在山西省稷山县,一个名为“怒吼”的剧团如闪电般崛起,虽仅存世5个月,却在抗战前夕的暗夜里迸发出照彻人心的光芒。

缘起:烽火中的觉醒

当卢沟桥的枪声撕裂华北的平静,稷山县的知识青年们攥紧了拳头。他们深知,刀枪之外,更需要一场精神的冲锋。

1937年10月,稷山县清河县立第三民族高级小学(简称清河)的爱国师生们,在党的抗日救国纲领的感召下,进行抗日宣传,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当地抗战工作的迅速开展,并为以后新军212旅54团的组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清河三高是个素有革命传统的学校,七七事变前,共产党员苏志乾就带领进步青年发起了反封建、反劣绅、反奴化教育的学潮。七七事变以后,日寇的铁蹄步步紧逼,平津陷落,太原失守,眼看日寇的魔爪就要伸入晋南,清河三高的师生们满腔悲愤,热血沸腾。课堂上,富有正义感的老师一字一泪地向同学们讲解都德的名作《最后一课》,同学们都和小说主人公一起,沉浸在热爱祖国、仇恨敌人的悲怆壮烈之中,“中国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了!”“宁愿死,不愿去做亡国奴!”不少学生在作文和课余交谈中迸发出这样的呼声。此时,二区牺盟分会特派员吕光辰和牺盟骨干、清河三高教师赵之梁,根据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提出的抗战救国纲领,因势利导,以二区区公所所在地清河镇和清河三高为重点积极开展活动。他们首先动员清河三高的师生和清河镇不少群众加入牺盟会组织,接着又支持三高进步教师赵之梁、刘健(刘永林)、骆真(冯永顺)、宁绳之等人,先后成立了旨在团结校内学生和校外社会青年关心时事政治,积极投入抗战工作的“语文研究会”与“抗日读书会”,组织校内外爱国青年出壁报、贴标语、搞讲演,学唱抗日歌曲,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这一年9月,朱德总司令、左权将军等八路军首长率部东渡黄河,北上抗日,路经稷山。清河三高的爱国师生和当地群众,在二区牺盟会的组织下,夹道欢迎八路军。八路军指战员旺盛的士气,严明的纪律,鼓舞人心的抗日宣传,在当地人民群众中被传为佳话。特别是八路军“火线剧团”在清河镇为广大群众演出的抗日活报剧,使清河三高的爱国师生们极感兴趣、深受启发。10月,二区牺盟会特派员吕光辰和三高进步教师赵之梁、骆真、刘健等人商议,鉴于眼下大敌当前,时局紧张、人心惶惶,一些学生已被家长唤回家中不再上学,学校实际上已经停课。因此,可以动员一些思想进步、抗日热情高的学生,组织一个剧团,向当地民众开展抗日宣传。刘健提议:剧团的名字叫“怒吼”,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于是,在清河三高的桐荫下,几个热血沸腾的身影,以笔为矛,以喉为号,誓用文艺的雷霆“吼”出一个觉醒的稷山。

组建:星光汇聚成炬

组建怒吼剧团的消息一发出,清河三高的进步学生就争相报名。最后,经过几位老师的遴选,挑选了段文保、贾坤南、梁忠保、王富荣(王冰)、支十铨等30余名加入牺盟会的学生。

教师骆真和学生梁忠保、冯守昌家境富裕,带头动员家里拿出不少钱置办道具;学生王富荣对父亲说学生一律要做童子军衣服,讨了10元钱捐给了剧团(当时8元钱就可以买一石麦)。学生赵桃生,从家里要了1元钱捐给剧团。其他出身贫寒的学生,也捐钱捐物来尽自己的心意。就这样,怒吼剧团的演出设备基本齐全。

师生们凑在一起,凭记忆将大众剧团的节目重新整理改编。他们采用了对话加韵白、间或穿插歌曲伴唱和音乐伴奏,以街头活报剧的方式,重新改变了演出形式。经过短暂的改编和排练,他们为全校师生试演了一场,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和鼓励。他们决定利用寒假,下乡为当地群众巡回演出抗日剧目,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

演出:大地上的惊雷

寒风刺骨,飞雪盖路,怒吼剧团的爱国师生们,在清河镇做了首场演出后,就背负行装,以步代车,在二区一带的村庄开始了巡回演出。

“学生们来演戏啦!”

“他们专演打日本的戏!”

怒吼剧团每到一个村庄,当地群众都奔走相告。每到一处,怒吼剧团的师生们在准备晚上演出的同时,还在村里书写抗日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宁死不当亡国奴!”“一切服从抗战,抗战高于一切!”

由于条件有限,怒吼剧团到各村演出时生活很是艰苦,他们往往被安排集体歇息在旧庙或闲置房里,有时连窗户也来不及糊上,更没有生火取暖。他们睡的是村里人草草收拾的硬邦邦的光地板,啃的是编村长打发人用大竹筛抬来的凉馒头。尽管如此,怒吼剧团团员们照样是歌声不绝、笑声不断、乐观坚定。

夜幕降临,在村庄的舞台前,耀眼的两盏汽灯高悬,台下挤满了观众。只见怒吼剧团的前幕设计图案为绿白二色衬红花,中间一个雄狮屹立地球上作咆哮状,上面写着“怒吼剧团”4个大字,简洁庄重。演出之前,先是由区牺盟会干部和清河三高师生发表演说,呼吁民众一致参加抗战,然后幕布徐徐拉开,表演节目的师生出场。开头是抗日歌曲大合唱,歌曲有《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小调》《五月的鲜花》《要吃饭大家一起来动手》《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大刀进行曲》《保卫黄河》《救中国》等10多首。歌声中,那饱含血泪的呼喊,那雄壮激昂的旋律,在夜幕上空远远回荡,在观众脑海里久久盘旋。

接下来就是师生们精心排练的抗日戏剧,有反映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队不战自退、日寇长驱直入屠杀东北同胞的哑剧《新仇旧恨》,有各地争相演出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有白话剧《死亡线上》《逃难》《暴风雨的前夕》《捉汉奸》《小放牛》等10多个剧目,每一部都是对日军暴行的血泪控诉,是呼吁民众奋起抗战的冲天怒吼。特别是根据大众剧团演出改编的《死亡线上》,情节曲折、故事感人。剧情里,日本鬼子眼看就要杀进家门,农民儿子大虎向父母提出要参加八路军杀敌保国,而父母却舍不得儿子出去投军,结果大虎被日寇抓去残忍地杀害了!两位老人至此悔恨万分,痛不欲生……

演出时,没有像样的戏台,他们就借祠堂的方砖地演出;没有完备的乐器伴奏,他们便因陋就简;没有细致的人物化妆,他们就靠充沛的情感、扣人心弦的剧情和高昂的激情。每到演出的高潮处,台上演员激情饱满,台下观众精神集中,常常是演员们个个涕泪横流,台下众人泣不成声,全场不时响起“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的冲天怒吼。

怒吼剧团的精彩演出,一传十、十传百,在汾南一带各村庄很快出了名,连一些原来对他们冷淡甚至刁难的人也改变了态度,不少编村长争先恐后邀请他们去演出。怒吼剧团接连在汾南一带几十个村庄进行了演出。

1938年,怒吼剧团在三交村演出结束,正在稷山检查工作的中共乡吉特委负责同志和县委负责人郑辑五、吕光辰、赵之梁等会见了怒吼剧团的师生们,表扬了他们不辞劳苦、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爱国热情,并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

渐渐地,怒吼剧团在汾南一带得到群众的热烈支持和欢迎,也把抗日救国的理念传给了更多人。许多人看了他们的演出后,报名参加了抗日自卫队。仅一个三交村,当时就有30多人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1938年3月3日,日军入侵稷山县城,清河三高被迫停课,怒吼剧团也彻底画上了句号,但剧团在汾南一带广大民众中扩大了抗日宣传,在日军入侵稷山的关键时刻,为稷山群众作了一次次生动有力的战前动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抗日战士和进步青年。他们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者。(本文参考运城市委党史研究室有关资料)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