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阜巷一座城的财富记忆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30

在运城中心城区的老街巷陌间行走,目光总会被一个独特的汉字牵引——“阜”。

无论是靠近南风广场的阜巷,还是穿过中禁门城门便能望见的“阜财解愠”牌楼,总能一眼吸引人们的视线。

这个字,藏在阜巷的青砖灰瓦里,刻在池神庙附近的牌楼匾额上,不只是简单的地名标识,更是这座城千年记忆的缩影。

从元代盐商兴修的街巷,到承载舜帝愿景的牌坊,“阜”字如一条隐秘的红线,串联起运城因盐而兴的辉煌、对民安物阜的期盼,以及刻在城市基因里的文化根脉,成为解读运城历史与精神内核的独特密码。

“阜”之根基

盐池孕城,铺就财富之源

运城“阜”字意象的背后,是一座城与一湖水的千年羁绊。

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让运城盆地形成了天然的盐湖——解池。这片面积广袤的盐池,是中国最古老的盐产地之一,也是运城“阜”的根基。盐,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让运城从远古时期便成为先民聚居的宝地。

早在4600年前,运城先民就掌握了“日光暴晒、自然结晶”的制盐之法。盐池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解决了先民的生存需求,更促进了部落的融合与早期国家的形成。商周时期,盐池成为国家赋税的核心来源,朝廷专门设立“盐官”管理盐务;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凭借盐池之利称霸诸侯,商人猗顿更是“用盬盐起”,成为富可敌国的巨商,留下“猗顿之富”的典故。

正是盐池带来的富足,让舜帝在此巡视时,留下了“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的《南风歌》。“解愠”,解除百姓的愁苦,“阜财”,充盈百姓的财富,这两句诗既是对南风与盐池的赞美,更成为运城人世代追求的民生理想。此后,“物阜民丰”成为形容运城富足的常用词,将“阜”与运城的盐池经济、民生福祉牢牢绑定。

历代盐官与盐商,则让“阜财解愠”的愿景逐渐具象。他们修缮盐池、完善盐运通道,让运城盐通过黄河、汾河运往各地,“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盐税成为支撑王朝经济的重要支柱。

可以说,阜巷的兴起、盐号的繁荣、城市的扩张,皆离不开盐池的滋养;而“阜”字作为地名与愿景,也成为盐池与运城人生活的纽带——它不仅是一个字,更是盐池馈赠的见证,是城市繁荣的底色。

“阜巷”由来

盐商筑巷,镌刻城市年轮

少时在运城阜巷附近求学,总爱往隔壁的小吃巷“打牙祭”。耳边“老阜巷”的称呼听得多了,才对这个字形瘦长的字生出好奇。

查字典、翻《说文解字》方知,“阜”本义为“大陆,山无石者”,是描摹无石土山形态的象形字;后因“土山高大厚实”的意象,引申出“繁盛”“富足”之意。许多与地势、山丘相关的字,如“陵”“陆”“阡”“陌”,都以“阜”为偏旁,足见其与地理、生活的紧密关联。那时只隐约将“阜”与运城富裕、周边的中条山联系起来,却不知它背后藏着更深厚的文化渊源。

直到后来才读懂,“阜巷”之名并非随意取用,而是源自舜帝《南风歌》中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的千古咏叹。“解愠阜财”的愿景,是巷名的由来,更是运城人对富足生活的向往。

而这条古街巷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运城建城之初。当时,运城因盐池而成为天下富庶之地,盐商们积累了巨额财富,便共同出资修建了这条南北向主巷道,希望它能成为商业繁荣、民生富足的象征。

历史上的阜巷,堪称运城的“财富动脉”。周家、曹家、罗家等盐商在附近一带开设盐号、银号,往来商队的马蹄声、店铺的算盘声与商贩的吆喝声,构成了老街的烟火气。如今,南阜巷与老东街交汇处的周氏大院,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清代盐商周宗贤的家宅,布局规整,砖雕、木雕精美绝伦,不仅是盐商财富的直观体现,更承载着运城盐业的辉煌过往。除了商业属性,阜巷还是文化与宗教的聚集地,附近曾矗立文昌庙、帝君庙等,文人墨客焚香祈福,寻常百姓祈求平安,让这条街巷既有“商气”,更有“人气”。

时光流转,阜巷也历经变迁。民国时期,英帝国以收欠款为名,在此修建河东盐务稽核分所,坐收盐池盐税;至今留存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门,见证了其从商业中心向政治地标的转变。1971年,为打通红旗街,阜巷被拆分为南阜巷与北阜巷。

如今漫步阜巷,虽不复当年的繁华,但留存的老建筑、古墙面,仍在诉说着它与运城共生共荣的过往。

“阜财解愠”牌楼

古今传承,立起精神标识

若说阜巷是“阜”字意象的生活载体,那么池神庙前的“阜财解愠”牌楼,便是这一意象的精神图腾。

这座牌楼位于运城池神庙附近的铁路旁,正对浩渺的盐湖,是如今人们通往盐湖步道的重要标识。虽为新建,但牌楼上“阜财解愠”4个鎏金大字,却承载着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池神庙本身,便是运城盐文化的核心地标。它创建于唐大历十二年(777 年),是全国现存唯一一座专门敬奉盐神的庙宇,整体布局呈“金龟戏水”之形,仰山面水,殿宇层叠,气势恢宏。古人修建池神庙,既是对盐池“滋养万民”的感恩,也是对“盐业永续、财富充盈”的祈愿。庙内的歌薰楼、海光楼,以及“地宝天成”牌楼,都与“阜”的意象一脉相承:歌薰楼得名于《南风歌》,象征“解愠阜财”的舜帝初心;海光楼临盐池而建,可观“盐池泛银”的盛景,暗合“物阜民丰”的人民期盼;“地宝天成”牌楼则直接赞美盐池是“天赐之宝”,是运城“阜”的根源。

庙内留存的数十通碑刻,更将“阜财”的追求刻进岁月。这些碑刻有的记载盐池的产量、税收与贸易情况,如元代《重修盐池神庙碑》详细记录了盐池 “岁入盐利百万”的盛况;有的记录盐池管理与盐政法规,介绍朝廷对盐业的重视,以保障“阜财”的稳定;还有的是文人墨客的题咏,如明代姚诚立的《河东盐池赋》,“盐成自天,光晶灿兮。宝藏兴焉,国储办兮……解愠阜财,王泽湛兮”,既描绘了盐池的美景,也暗含对盐池滋养民生的赞叹。

“阜财解愠”牌楼虽非古建,却与池神庙、盐湖形成了完整的文化图景。它与其说是一个景观标识,不如说是一座精神桥梁——一头连着舜帝《南风歌》的古老愿景,一头连着当代运城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头连着盐池孕育的辉煌历史,一头连着城市发展的未来。当人们站在牌楼下,眺望盐湖的波光粼粼,便能读懂“阜”字背后,一座城与一湖水的千年羁绊,以及自古老百姓对“民安物阜”的永恒向往。

“阜”字于运城,早已超越汉字的本义。它是阜巷里的烟火记忆,是盐湖边的财富密码,是牌楼上的精神传承。从舜帝吟起的《南风歌》,到元代盐商兴修的街巷,再到池神庙前的文化地标,一个“阜”字串联起了运城的历史、地理与人文,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记忆符号。

如今,运城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因盐而兴”的单一维度,但“阜”字承载的 “阜财解愠”愿景,依然是城市发展的初心。它提醒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民生为本、富足安康”始终是城市的核心追求。当我们下次走过南、北阜巷老街,或是站在“阜财解愠”牌楼下,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个字,如何记录一座城的过往,又如何指引一座城的未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