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30
张爱民
日前应友人之邀,前往太峪口村南参观其新建的民宿。沿中条山旅游步道一路行来,终于在村东南隅见到一排灰白雅致的仿古建筑群。整体呈徽派风格,近观小桥流水,意境清幽;远望中条山雾霭缭绕,峰峦若隐若现,恍如仙境。友人见我凝望山间云岫,便遥指峰峦道:“王维正是此地人。你看那云雾缭绕的山峰,岂不正如他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境?”他所建的民宿取名“维摩诘居”,每个小院皆以王维诗句命名,别具匠心。
王维,字摩诘,其名源于佛教《维摩诘经》。作为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早年胸怀壮志,后期浸淫禅理,隐居辋川,诗风空灵淡远,被尊为“诗佛”。苏轼曾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共开山水田园诗一派。
怀着对王维的景仰,我欲亲身体验诗中登高之境。刚至山口,却被护林员拦下,告知此峪封山育林多年,荆棘遍布,建议改道村东大峪。他还提及大峪内有处民宿,附近安院峪口有天然佛字巨石,峪中更曾为唐代玉真公主修道之所,存有“玉真观”摩崖石刻。闻言我兴致更浓,当即驱车前往。
至安院峪口,先见一古朴小院,名“伴山花间”。叩门许久,方见二青年,询及佛字石与安院峪,皆茫然不知,称自己仅是雇工。于是独自循径而入。山间隐约闻流水淙淙,循声前行,转过弯道,但见巨石嶙峋,只得跳跃攀爬。忽忆起护林员所说佛字石应在峪口,精神一振,细辨石上纹路,却一无所获。疲乏间倚石小憩,忽见身旁巨石有白色纹路似“卍”字形,方知已近佛字石。然四处寻觅,终未见另一块刻有“佛”字之石。峪渐深狭,一巨岩挡道,下覆杂草,清溪流出。天色渐晚,只得折返。归途见沟边一石似有字痕,暮色中难以辨认,拍照后欲请人助鉴。
途经山下香花寺,居士大姐亦难辨石纹,赠我其族兄王迓全所著《亘古文明太峪口村》一书。夜间翻阅,竟发现我所拍巨石正是书中记载的佛字石!书中还附有“玉真观”摩崖石刻照片及作者推测玉真公主在此修行的文章。然考其所引史料,实述公主他处事迹,未必与此地相关。但摩崖石刻图像引人遐想:玉真公主是否真曾在此隐居?这令我忆起她与王维之间那段微妙的关系。
玉真公主乃唐睿宗之女,玄宗同母妹,生于692年,长王维九岁。她早年入道,长安、洛阳、王屋山皆有其道观。史载其婚姻状况不详,或有驸马姓张,开元九年(721)下嫁,时值王维进士及第。王维亦早具佛缘,为禅宗六祖慧能撰碑文,妻亡后三十年不娶。天宝三载(744),玉真公主请去公主号,辞禄入道;乾元元年(758),王维亦奏请舍辋川庄为寺。
王维诗作经安史之乱,十不存一。现存四百首中,仅一首涉及玉真公主:《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该诗绘山庄如仙境,赞公主修道之诚,然因属应制,未见私交之情。然玉真公主墓志由王维弟王缙所撰,足见两家交谊匪浅。惜墓志原文已佚,仅存李清照《金石录》中辨析文字。
王维与玉真公主轶事,首见于唐薛用弱《集异记》,载王维年少时因岐王引荐,奏琵琶曲《郁轮袍》于贵主,进而献诗,获赏解头。薛用弱与王维同乡,成书年代相近,所述应非虚造。文中“贵主”或即玉真公主,后世《唐才子传》直指其名。
二人相识应于王维游历两京时,约开元四年至七年间(716—719)。王维风华正茂,姿仪俊美,又擅音律诗文,为诸王贵戚所重。玉真公主虽出家而交游广阔,常办文艺雅集,与王维、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唱和。王维进士及第后,虽避与诸王交往,却仍与玉真公主保持联系,共参禅道,诗酒往还,或成知交。
后世演绎渐多:或传李白倾慕玉真,玉真属意王维;或猜王维终身不娶,乃因情愫难言;明人王衡更作杂剧《郁轮袍》,讽世态而寓感慨。然真实如何,恐只留予后人想象。
山峪依旧,石刻默然。一段交往,几许诗情,皆随历史云雾袅袅不尽。唯有中条山岚,依旧如诗如画,宛若王维笔下的空灵世界,永远引人遐思。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