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月饼印记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30

□王守忠

风吹叶落,夏去秋来,不知不觉已近中秋。一人回到久别的老屋,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挂在树梢,那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脑海中不时浮现出儿时过中秋的情景。

小时候盼中秋跟盼过年一样的心切,因为在儿时的记忆中,似乎只有每年的除夕和中秋之夜,一家人才能得以团聚。那时的农村生活十分贫困,村里人吃的月饼大都是自己烙或蒸的,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都各有特色,虽然不像现在的品种繁多、口味各异,但吃起来却香甜可口,味道特别。

至今我还保存着一个当年的月饼印,虽然已经再不使用,但我却舍不得丢弃,因为在我看来,它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月饼文化和历史的见证。

这个用枣木做成的月饼印,是爷爷20世纪40年代在西安一家杂货铺做伙计时带回来的,算起来也有70多年的历史了。那枣红色的木质细腻密实,纹路清晰,可能是多年来做月饼时受食用油沁润的缘故吧,看上去油光发亮,带有宝色,甚是养眼。它长约8寸、宽4寸,厚有一寸,上下分别凿有一大一小两个形似月饼的凹印,里面雕刻着带有“福”字和花纹的图案,上面大的是蒸月饼馍时所用,下面小的是烙月饼时用。那些年,每到中秋节前夕,我家这个月饼印就派上了用场,街坊邻居都借它来做模具用,东家转到西家,本巷用完转到外巷,淳朴的乡亲们常把自己做的月饼送来给我们品尝。

记得每年做月饼时,母亲总是用食用油和面粉做好油酥,再用备好的芝麻、花生仁、白砂糖、青红丝等配好月饼馅,然后从发好的面里揪出一块,在手心里捏成一个小窝,填上馅料,像包油糕那样捏成团,放在月饼印的模具里,用手压平,在案板上轻轻一磕,薄薄圆圆的月饼就出来了,然后放在锅里几番烙烤,月饼便散发出诱人的香味。那种独有的香甜醇美,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中秋之夜,月亮初上,我们兄妹4个早早在院中摆好了小桌,等待分享中秋美食。按照家乡的习俗,母亲在桌上摆放好瓜果梨桃和自己烙的月饼,这些是供奉月亮必不可少的。待到月亮慢慢升起,蔚蓝的天空中,那月亮就像一个美丽的大玉盘,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母亲这才跪在桌前,双手和十,对着月亮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意思就是祈求月亮保佑我们一家平安团圆。

我们兄妹4人早已急不可耐,望着桌上的供品直流口水,等母亲供完月亮,才会把桌上的供品一样一样分给我们吃。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们围着桌子一边听大人给我们讲天宫嫦娥和玉兔的故事,一边分享着甜甜的月饼,那幸福的感觉和香甜的滋味在我的脑海中就像打上了烙印,总在心头萦绕,挥之不去……

花好月圆逢盛世,每到中秋更思亲。此时此刻,我只想回到童年,再享受一次依偎在母亲身旁共度中秋的温馨时刻,再吃上一块母亲亲手为我们做的月饼,可惜这些奢望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永远印刻在我心底深处。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