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30
□梁冬
今年国庆节,又逢中秋节,真是双喜临门。此刻,一家人团聚,闻着桂花香,凝望皓空一轮明月,吃着香甜的月饼,无尽遐思近在心头。我仿佛跟随这皎洁的月光,步入了家的温馨、梦的境界,一种浓浓的乡恋、乡思、乡愁油然而生。
“中秋”,最早见于《周礼》一书,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在我的潜意识里,中秋节是一个最令人多愁善感的节日。人们在中秋节借月生情,见月落泪,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千百年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中,充满与月有关的离情别绪,成为传承千古的绝唱。中秋月圆时,真是各人有各人的心情,各人有各人的梦境,多少人有梦,就会有多少人望月。
中秋吃月饼,已成为千年来的习俗,月饼在我国由来已久。随着时代变迁,其被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和含义。唐代,民间就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宋代,百姓称宫中的月饼为“宫饼”,民间吃的为“小饼”“月团”。到了明代,心灵手巧的饼师已把“嫦娥奔月”“玉兔龙宫”“吴刚伐桂”等传说故事,作为图案印制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了兼具艺术传奇色彩的美食。
清代的月饼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更加繁多。月饼早已成为象征丰收吉祥、阖家团圆的中秋节美食了。在当代,月饼的工艺更臻完美。时下,各式月饼已摆上了超市和街头,节日的氛围也浓烈起来。中秋节吃月饼,既可寄托相思,也可传递亲情。美味的月饼里,有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也有丰厚的东方文化色彩。
我始终觉得,古今人们过节的方式虽各有不同,但对中秋节的美好感情,盼望团圆、游子思归、对故人的思念等,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无论经历多少风霜,世界怎样变化,心中的“家”一定是每个人心头最温馨的地方,浓浓的亲情和美好的祝福,也一定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