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鬓间的独特风景

来源:中国文化报时间:2025-09-26

□史春月

运城工艺美术馆展出的凤凰头簪 记者 刘亚 摄

爱美之心,古来有之。饰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我国古代首饰根据佩戴部位,一般分为头饰、颈饰、臂饰、手饰等。其中,头饰尤为繁复华丽,包含多样饰物。簪钗是最典型的头饰,一般单股为簪,双股为钗,二者虽在形制、佩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外观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常被放在一起提及,共同构成古人鬓间的独特风景。

古代男女皆可插戴簪。男子用簪以素面为主,汉代开始出现云头、龙纹等装饰,主要用来固定发髻或冠冕,用簪意味着成年,即“冠礼”。秦汉至明清时期,成年男子的簪多为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专用,代表着身份与地位,材质多为金、玉,形式有直接固定头发的束发簪、固定冠冕的冠簪等。

女子所用簪钗,形式和材质更加多样,金、银、玉、木乃至象牙、犀角等材质皆有。早期的金银簪钗多为素面,方便打出铺号、工匠、成色、重量等内容,宋代开始在钗梁处装饰竹节纹或花卉纹。宋代文学作品中所提到的“关头”,指的就是当时女性常用的头饰——折股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簪钗,女子头饰还包括各种冠冕、帽袷等,被统称为“首服”或“首饰”,也称“头面”。“头面”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宋代。随着仪礼制度的演变,明代开始,头面包含的种类、插戴的位置,甚至不同场合应佩戴什么饰件,都有着一定的规范或约定。

明代,簪钗一般并非直接插在头发上,需要借助特髻或䯼髻。特髻是一种假髻,形似一个尖顶的圆框扣在头上,将发髻罩在框内,髻上插戴各种饰品。 (《中国文化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