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的药臼和药杵

来源:联合日报时间:2025-09-26

□吕冠兰

运城博物馆《本草撷华 中医药文化器具展》展出的清代捣药罐 记者 刘亚 摄

制作中药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带盖子的罐子。盖子中间有圆孔,有一根圆棍子可以穿过,并在罐子里将药材捣碎。这便是捣药罐和捣药棒,在我国古代,捣药罐和捣药棒也被称作药臼和药杵。

事实上,药臼的功能和今天仍在使用的捣蒜工具蒜臼较为相似,都是将块状物体捣碎所用。药杵之杵,也即“铁杵磨成针”之杵,现在称“铁棒磨成针”,其实是一样的,杵即为棒。

臼和杵在我国出现的年代较早,在《易经·系辞》中便有“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的记述。《易经》的爻辞相传为周文王或周公旦所作,或者二人合作,无论哪一种说法,爻辞产生的年代当在商末周初之时,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将臼杵当成药臼和药杵的历史差不多和中医、中药的产生时间相同,因为出现中医和中药,就会有药材加工的过程,需要将药材捣碎,出现药臼和药杵也就顺理成章了。有历史记载的药臼和药杵是在东汉时期,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制作乌梅丸时曾写道:“纳臼中,与蜜杵两千下。”张仲景使用的大概便是专门的药臼和药杵。不过,药臼和药杵并非贵重之物,只是制作中药时所使用的工具,因此流传下来的不多。但从今天流传的药臼和药杵来看,其制作材料极为丰富,有木制、石制、铁制、铜制等,以结实耐用为主要目的,好看不好看倒是其次。 (《联合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