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药铺中的戥子秤

来源:光明日报时间:2025-09-25

运城博物馆《本草撷华 中医药文化器具展》展出的戥子秤 记者 刘亚 摄

戥子秤,北宋初年由刘承珪发明。戥子秤在中药计量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其具备三个特点:

其一是尺寸小巧。在古代,与称量蔬菜等日常杂货的中型杆秤以及称量盐包等大型货物的大型杆秤不同,戥子秤的秤杆长度较短,通常约为10厘米~30厘米,微型的甚至只有5厘米~6厘米长,适合称量体积较小又精密贵重的物品,而且便于商人外出进货时随身携带。

其二是选材考究。戥子秤的秤盘和秤砣一般由黄铜或白铜等材质制成,秤杆选材则更加多样,有乌木、紫檀木、兽骨、银、青铜等,而以象牙材质为上品。目前在一些博物馆收藏有明代早期的戥子秤(如故宫博物院、修正博物馆等),其秤杆为象牙制,全长约30厘米,铜盘直径约5厘米~7厘米,外盒为高端红木或紫檀木。某种程度上,选材考究也代表了古人对精确计量的郑重态度。

其三是工艺精细。秤盒往往刻有精美图案,形状多是琵琶、如意等,装有锁扣固定,以免戥子秤滑出掉落。有些盒内还用丝绒等作为铺衬,外盒上配有挂绳或者皮袋,设计和制作工艺十分精巧,不仅确保了精确的计量,还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

1959年,国务院要求计量单位一律改10两为1斤,但允许药铺仍使用按照16进位制设置的戥子秤,直至1987年。1994年9月,随着《关于在公众贸易中限制使用杆秤的通知》文件的出台,戥子秤作为一类杆秤,其作为衡器的使命正式完结,退出历史舞台。 (《光明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