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的“暖手宝”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时间:2025-09-25

□陈秋霞

运城工艺美术馆展出的暖手炉 记者 刘亚 摄

若穿越回古代,人们如何御寒取暖?在电视剧《甄嬛传》中,后宫小主们掌中的手炉,便是古代的“暖手宝”。

据《中国文化知识精华》介绍,唐代已开始出现铜手炉,供少数官宦人家使用。明清时期,手炉的制作工艺达到顶峰,出现了张鸣岐、潘祥丰、赵一大等制炉名匠。一般来讲,手炉外形由炉身、炉盖、提梁组成。

手炉可捧在手心或揣于袖内,炉内放燃炭,热量从镂空炉盖散发出来。巧妙的是,炉中炭火炙热而不烫手。

如何做到不烫手?手炉大多采用红铜敲打锤揲而成,铜质纯净,打磨精细,内壁涂抹一层黑色物质作“隔热材料”,因此炉中置炭火,而外壁却不至于烫手,且耐温持久。

炉中燃烧的炭也很讲究。手炉烧的炭,是根据炉的大小和形状特制的,燃烧缓慢。小小手炉捧在手上取暖,却不会烧坏周遭物品,在私塾读书,办公,出门访友,或乘车坐轿时都可使用。

手炉还有焚香的功能。古人喜欢将香料随炭饼一并放进炉内,既能带来融融暖意,又可怡情悦性。《红楼梦》便写道:“袭人……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与宝玉怀内。”

如此做工精美还实用的手炉,成为文人雅士的书斋清玩,冬季几案上的常备雅器。很多铜手炉的炉身和炉盖上的纹饰都具艺术价值。

炉身大多采用雕凿和錾刻工艺表现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题材;炉盖采用镂空、錾刻工艺制成各种几何图案及“梅兰竹菊”“喜上眉梢”等吉祥纹饰,表达对生活的美好希冀。 (《中国新闻周刊》)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