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8
朱 姝
产业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兴。
产才融合如今已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产才融合,本质上是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深度融合与无缝对接。它不是简单的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的物理叠加,而是产生化学反应式的乘法效应。
然而,在产才融合过程中,存在着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现象,不时出现“培养与需求脱节”“校热企冷”“联而不合”“合而不深”等问题。
出现这一问题有多种原因,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另一方面,人才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尚未根本扭转,导致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方向存在偏差。同时,部分企业在人才开发上存在短视行为,重使用轻培养,缺乏长远人才规划。
如何打破产业与人才之间的壁垒,实现“产”与“才”的深度共舞,成为摆在各地各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盐湖区的产才融合路径在这一问题上作出了尝试。
在推进产才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优先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即盐湖区确定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后,第一时间建立了技术创新平台。这一平台吸引了兰州理工大学的十余名专家教授,深入参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而这一平台也切实为水泵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技术支持,例如为天海泵业某水泵产品冲刺国内领先技术水准提供关键支撑,为正海泵业优化潜水泵模型并实现降本增效等。该平台也不仅仅聚焦企业当下的技术需求,更为盐湖区水泵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可遵循路径。
同时,盐湖区通过配套设计和实践突破,协同建立符合教育规律与产业规律的融合推进机制。盐湖区建立健全运城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与产业园区、企业的协调联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适配、协同发展的耦合机制,不断推动院校对接产业发展,重点服务区域重点产业紧缺岗位,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盐湖区推出产才融合工作制度,企业可免费享受人才对于企业的技术支持。为加速产才融合,政府也可在未来尝试搭建高校、企业、社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经费筹措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多元办学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扶持,助推企业与高校在融合发展中更好地实现双向奔赴。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才融合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唯有打破产才之间的藩篱,让人才活力在产业发展中充分涌流,让产业需求在人才支撑下得到满足,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产才融合,融合的不仅是产业与人才,更是现在与未来。当产业与人才真正实现同频共振,必将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