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黄帝铸鼎:华夏文明精神符号之肇端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3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河东成语典故园“黄帝铸鼎”雕塑

说起“鼎”,在中华文明中可谓是极具分量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博物馆中珍藏的国宝,还衍生出许多成语。我们熟知的“一言九鼎”“大名鼎鼎”,是对承诺分量和声名远扬的极致形容;更有“问鼎中原”“三足鼎立”,藏着历史上权力角逐的壮志与格局。然而追本溯源,这些与“鼎”相关的传奇与典故,皆绕不开“黄帝铸鼎”这一伟大创举,它不仅是华夏鼎文化的滥觞,更开启了鼎承载多重文明内涵的辉煌篇章。

《史记·五帝本纪》《孝武本纪》中,记载了黄帝铸鼎的始末:轩辕黄帝经过涿鹿之战,不仅巩固了自身的势力,还占领了盐池这一重要资源。之后,他娶西陵氏嫘祖为妻,又采取中条山之铜,在荆山(今万荣孤山)脚下铸了三鼎,象征着天地人三才鼎立。鼎成之日,有龙自天而下,前来接引,黄帝及大臣70人得以升天而去。

记载虽传奇,但也并非空泛传说,皆有遗址和后世记载佐证。在河东方言里,“荆”读作“介”,有孤独之意,此地也是介子推的故里。如今,孤山脚下的荆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印证了当时人类活动的痕迹。山上还有桥山,是黄帝的葬处,并且立有黄帝庙。后世帝王亦对“鼎”格外尊崇——汉武帝曾于后土祠旁得到一鼎,将其迎归甘泉宫,还因此改年号为元鼎,专程前往泰山封禅。到了唐开元十年,汾阴(今万荣县)再获宝鼎,唐玄宗视为祥瑞,遂将该县改名为宝鼎县,足见鼎在古代政治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黄帝铸鼎的核心意义,在于三鼎 “象天地人”的设计,既包含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也暗含建立人间秩序的追求。鼎铸成后,黄帝“考定星历,创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制节气”,让百姓以顺应农时耕作,推动农业发展。这也标志着人类正式迈入金属冶炼与农耕文明的新阶段,更被视为中华文明“敬天畏地,道法自然”的源头。

自此,鼎从最初意味着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炊具彻底转变,成为祭祀天地、昭告时令的礼器,进而成为“国之重器”,同时更被视作中国青铜铸造文化的开端。

随着文明演进,鼎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深化:夏朝时,大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鼎对应九州,开启了“国灭则鼎迁”的政治传统;周代确立“天子九鼎八簋”的规制,让鼎的数量与形制成为等级制度的直观标志。因铸造鼎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它逐渐成为君主权威与国家凝聚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中原”,正是借鼎的王权隐喻,表达对天下的诉求。鼎一度成为权力与地位的符号、后世重铸的礼器原型,也成就了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

后来,秦统一六国,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但其文化生命力一直延续。1995年,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青铜礼器,以沉稳的造型象征世界和平,表达了中国对全球和平稳定的美好祈愿。除了文化象征,鼎的内涵在今天还延伸出许多现实意义。日常生活中,相关词语常被使用,“鼎力相助”是朋友间竭尽诚心的互助,体现了人间温情;“人声鼎沸”展现出市井蓬勃的生活气息;“鼎盛时期”则关联着国家强盛、文明昌盛。这一古老的文化符号始终与人民的生活亲密相连。

更重要的是,黄帝铸鼎蕴含的 “敬畏自然”思想,在当下仍具深刻现实意义。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这种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而黄帝考定星历、创立秩序的探索精神,也激励着当代人在科学研究等领域中不断求真、勇于创新。

纵观历史,黄帝铸鼎不仅是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里程碑,更以“鼎”这一器物为载体,将宇宙秩序、权力象征与文明传承融为一体,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敬天畏地,道法自然” 的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也让“鼎”这类承载历史的符号,能在不同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始终伴随民族发展前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