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2
百年楼影
走进中心城区红旗东街的运城宾馆,向西侧而行,有两座欧式小洋楼相对而立,格外醒目。白墙与红木相互映衬,这种异域风格的建筑,在这座千年盐运之城难得一见——它们正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东盐务稽核分所”旧址。
然而,百年前,这两座精致的小洋楼并非城市繁荣发达的象征,而是近代中国盐务主权旁落、资源遭列强掠夺的鲜活见证。它们承载着河东盐池一段屈辱与变迁交织的历史,更时刻警示着后人铭记主权不可失。
河东盐务的时代印记
这两座小洋楼的诞生,源于一份不平等的借款合同。
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打击下,被迫签订《辛丑条约》。面对巨额赔款,无力偿还的清政府只能将全国关税与盐税拱手奉上。运城盐池,这片千年盬文化的土地,也被抵押给了英国。
后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全国讨袁势力此起彼伏。为镇压反对力量,袁世凯急需大量战争经费,可当时国库早已空虚,根本无法支撑他的野心。
于是,1913年,袁世凯政府向英、法等五国银行团借款,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为换取资金,袁世凯又以关税、盐税作担保,抵押给帝国主义银行。银行随即介入监督盐税与关税,同年,中国盐务稽核总所在北京成立,6月又在全国多个产盐地设立盐务稽核分所,河东盐务稽核分所便是其中之一。
“河东盐务稽核分所设立于1913年,但这两座小洋楼是1919年才开始建的。”运城宾馆办公室行政主管梁海岩介绍,当时分所实行“经理+协理”模式,看似“中外共管”,中国派经理,外国银行派协理。因当时国力弱,盐务与盐税实际被洋人掌控,盐税征收、盐贷放行乃至人员任免,均需洋人协理签字方可执行,盐务大权彻底落入外国势力手中。每一石(dàn)盐产生的税收,都会第一时间汇入帝国主义银行账户,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善后大借款”。
此次借款合同期限长达47年,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却因“砍头息”实际仅得2022万英镑,且需按年息5厘偿还,最终本息合计需还6700多万英镑。
然而,这片土地的苦难并未结束。1938年3月运城沦陷后,这里成为日本人的活动场所。日本人更贪婪,他们不再满足收取盐税,而是直接掠夺盐资源,疯狂挖掘盐池硝板,将盐大量运往日本,给运城盐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段盐务历史,是近代中国的一段屈辱史,见证了国家主权受损、资源被掠夺的痛苦过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西式小楼的建筑风格
“当年的阜巷比现在宽阔,南北互通。最初河东盐务稽核分所,借驻在阜巷一位财主的四合院里办公,可洋人不习惯中式居住环境,便有了后来的欧式小楼。”梁海岩说。
1919年,原来的四合院被拆除,开始动工修建小楼,到1921年6月,欧式砖木小楼建成,专门供分所的经理和协理居住。据说,除如今所见的两座楼,后面还有天井院等建筑。从这样的规模,不难看出当时河东盐税收入相当可观——毕竟其中近百分之九十五的盐税,都流入了列强的口袋。
从外观上看,这两座楼是19世纪欧洲流行的别墅式小楼,东西并排而立,风格相近,但放在百年前的运城堪称罕见。两座楼均为上下两层,整体朝向正南,底部有1米多高的砖石高台基。楼外一层石质围栏厚实沉稳,二层木质围栏线条轻盈,尤其是西楼,半圆形拱券弧度比较柔和,透着简约。
室内场景
楼外可见不少细窄的窗户或门,但走进楼内,感受截然不同。这样的构造,让房间形成一圈类似落地窗的设计,几乎能实现全天候采光。从外面看,窗户之间有明显的墙体,在室内却感觉不到,只觉得眼前像是一整面全景窗户,同时能感受到墙体的厚实。楼内多个房间设有欧式壁炉,从楼顶的四五个大烟囱能看出有供暖功能的设计。
向阳的房间多配有两扇互通的门,一扇与室内相连,一扇通往外面的长廊。居住者可走到长廊观景,避免相互打扰。顺着室内楼梯往下,能看到建有地下室;向上至二层,外面的长廊视觉冲击更强,宽度达到4.2米。要知道,在当时没有水泥和钢筋的条件下,用木材搭建出这么宽阔还不漏水的长廊,需要技术。据梁海岩介绍,所用木材应是防腐木,如此才能保证经百年不腐朽,且修建时雇佣的应是本地工匠,他们靠着手艺解决了不少建造难题。
如今,站在二楼的外置长廊上,依稀可想见当年洋人摆桌喝咖啡、监督盐工的场景。他们享乐所用的每一分,都浸透着河东百姓的血汗,留给当地的却是苦难和贫瘠。
文物传承的新生之路
好在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歇,随着时事变迁,小楼的“身份”也几经变化。
1936年5月,河东盐务稽核分所停止办公,同年7月,国民政府河东盐务管理局在此成立,继续管理盐务。
1938年运城沦陷后,这里成了日本宪兵司令部;1945年抗战胜利,又成为国民党运城市党部。
直到1947年12月28日,运城解放,这座见证盐业屈辱的建筑迎来新生。它先是中共运城地委、行署办公地,开启了服务人民政权的新阶段;1954年,运城与临汾合并为晋南专署,又转为中共运城县委所在地;1970年两地分专后,成为运城地区招待所,继续服务地方发展与百姓福祉;再后来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运城宾馆一部分,继续陪伴着这座城市。
时光并未遗忘这段盐业历史,反而让河东盐务稽核分所的这两座楼的价值不断被认可与保护。
文保碑刻
从2004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到2015年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专业修缮、重焕风貌,再到2021年跻身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两座楼的“身份升级”,是对其独特建筑美学的认可,更是对其背后承载的厚重历史的铭记。
成为文物后,在更完善的保护下,它们得以在新时代继续讲述过往的故事。今年“五一”假期与端午节,小楼敞开大门,迎接了一批批怀揣好奇的小记者和游客。在这里,讲解员将河东盐务的百年沧桑娓娓道来。沉浸式的体验活动,把盐文化的基因悄然种进了很多人的心底,也映照着文化传承的希望。
梁海岩说,在宾馆住宿的游客,往来间常被这两座独特的建筑吸引。他们驻足凝视、主动询问,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份遇见,而后分享到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一句“原来运城还有这样一段盐运史”的感慨,一条带着小楼坐标的动态,都让这段曾被尘封的历史,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让河东盐文化的故事在网络时代不断被传颂。
这两座小楼不仅是运城宾馆里的独特景观,还是回望近代河东历史、铭记时代变迁的重要实物见证。它见证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屈辱,也亲历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荣光。
河东盐池的千年盬文化,曾孕育出这片土地的繁荣,也记录过近代主权丧失与资源被掠,是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伤痛。这两座小楼的存在,更在警醒着今天的我们——唯有国家强大,方能守护好脚下的土地与心中的文化根脉,居安思危,勿忘苦难,方能行稳致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