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东周陶盖鼎 陶器遗珍中的文明密码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1

□记者 杨颖琦

文物名片

主角:东周陶盖鼎

出生时间:东周

尺寸:通高17厘米、口径17.8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司马迁在《史记》曾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ǔ)。”自舜帝带领有虞部族在河东这片热土上,利用黄河优质胶泥烧制出了精良的生活器皿,不仅开创了中国陶瓷手工制造业的先河,还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璀璨的陶器文化。盐湖区博物馆珍藏的东周陶盖鼎,作为黄河文明与河东文明的实物见证,其泥质灰陶的质朴肌理间,流淌着两千年前工匠的智慧与人们生活的温情。

从形制上来看,这件东周陶盖鼎通高17厘米,口径17.8厘米,由灰陶制成,深鼓腹,大小适中,整体造型规整而端庄。从鼎盖往下细细观赏,微微隆起的鼎盖上均匀分布着3个钮,这3个钮不仅让人们在烹煮食物时方便拿取鼎盖,也起到了一定的艺术点缀作用,使原本单调的鼎盖有了错落有致的视觉层次。鼎身则采用子母口设计,这种设计保证了鼎盖与鼎身闭合时的紧密性,能够有效防止热量散失和灰尘落入。鼎的双附耳外侈,线条流畅自然,像小兽举起的双手,给人一种灵动之感,双附耳的设计不仅方便了人们在搬运时抓握,而且从造型上看,打破了鼎身的厚重感,使整体更具轻盈之态。底部的三兽面足则以一己之力稳稳地支撑起整个鼎身,兽面的雕刻虽简约却生动,处处彰显力量感,使陶盖鼎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稳定感。

泥质灰陶的选用也绝非偶然,这种源自黄河故道的天然馈赠,经过河东工匠们精心淘洗、揉捏,脱胎换骨为可塑之材,拉坯、修整、入窑淬炼……最后制成这件精美规整的陶盖鼎。而三兽面足上若隐若现的线条,则是工匠采用平雕与阴线刻结合的技法,以刀锋为笔,在小小的兽面轮廓内,雕刻出小兽的眉骨、眼眶与鼻梁。这种以几何造型诠释神灵意象的美学理念,集中体现了河东地区尚朴求真的文化性格。

从使用的烹饪器具到象征身份地位、文明秩序的礼器,从舜帝河滨制陶的远古传说到东周时期陶盖鼎的精工细作,河东制陶史恰似一部微观文明史,向后人诉说着古时这片热土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文明礼制。今天,夏县辕村遗址、闻喜县上郭古城与邱家庄墓地等考古遗址中陶器的发现与挖掘,让我们在一件件陶器中窥见过去人们的生活一角;考古学者运用智能技术,为这些见证历史的构建数字档案;非遗传承人也在以陶鼎为原型,开发多样的文创产品……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文化传承,使这些沉睡千年的礼器,再次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完成从祭祀礼器到生活美学载体的文化转译。

当晨光穿透博物馆的玻璃窗,这件东周陶盖鼎周身泛起温润光泽。那经过烈火洗礼的灰陶质感,恰似先民智慧凝固的琥珀;兽面足上残存的雕刻痕迹,宛如文明长河泛起的涟漪。这件承载着黄河文明基因的礼器,正以静默却有力的方式向我们昭示:真正的文化遗产,从不因岁月侵蚀而褪色,反而在代际传承中绽放永恒的光芒。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