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君自远方来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26

李红伟

大河之东的峨嵋岭台地上,矗立着鼎鼎有名的孤山。孤山以东,顺路下到坡底,一马平川的田野之间围拢着一处较大的村落。

放眼看去,这村落平平无奇。隐于黄土高原一隅,被绿色田野环绕着,房屋高低错落,村民早出晚归,人间烟火,尽享天伦。

但总有不凡之处,譬如,村中心那两尊铁旗杆,历经风雨洗礼,见证数百年沧桑巨变。旗杆上,铁凤昂首振翅,铁旗迎风欲飘,铁铃音律清脆,铁斗方正敦厚,铁龙绕柱盘旋。铁旗杆后的舞台边上铺的都是古石碑,抚摸一笔一画,似可感触到祖辈的匠心和体温。

这就是乌苏村。铁旗杆斜对面原来放置有两尊石羊,听说村北地里很久前有过大坟,出土过石人。根据古制,一般三品以上官员坟前才能放置石羊、石人,这意味着村里出过有名望的大人物。

十年前,想写一篇和本地拳术有关的稿件,我专门到县志办查阅史料。不经意间,发现和乌苏相关的重要记载:袁泰,明代万泉乌苏人。1954年,万泉、荣河两县合并为万荣县,县境内只有一个乌苏。那么,袁泰所在万泉乌苏便是现今乌苏村无疑了。

乌苏,在蒙古语里是池泊之意,正与全村所处地貌契合。每逢大雨,村西坡地便涌来洪流,与各巷雨水汇聚流到村中心大池泊里,池泊溢满后便一路奔向村东南田野,这便是村里泄洪水路。聚水之处,稼穑及饮水有保障,加之该处南达解州盐池,北及吕梁山脉,位于煤盐货运要道,不论在军事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具枢纽要义。七百多年前,元军曾在乌苏驻扎,正好用蒙古语“乌苏”为村落命名。

元廷末年,腐朽政权风雨飘摇,举义之势风起云涌。1353年,在朱元璋还是郭子兴义军里小角色的时候,袁泰在乌苏出生了。当时驻村的元军肯定想不到,这个村会诞生一名婴孩成为下一个新王朝的正二品官员,会对新王朝的法治及官员命运产生重大影响。

村西,一条路通向原万泉县城。那里有座文庙,庙里古柏树龄在千年以上。袁泰生活的时代距今七百多年,那时这文庙便在了。从袁泰的成就看,他当年在村里私塾的童生中应该出类拔萃,注定会到作为县级学宫的文庙里就读深造。乌苏到文庙十余公里,一路向上坡势,快到万泉县城时下坡,再从一条小道攀爬进东城门,迎面就是文庙。

这条路,袁泰走了多少个来回已不可考。那是一位少年在乱世中的憧憬与升华之路,背后是父母的希冀与勉励。乌苏村里的四季稼穑与县城里的儒学浸润,奠定了少年袁泰脚踏实地的处事风格,充盈了他的抱负与学问。尽管文庙里的油灯光亮微弱,但早已照亮他走向大明天地的路途,而他也必将在史书上留下一页。

昼夜交替中,朱元璋浴血征战,1368年在应天称帝,建成大明王朝,一举消除元廷颓废之气,呈现出百废待举的新气象。这时,袁泰也出落成意气风发的青年,踌躇满志地捧出苦读十年的满腹学识与报国宏愿。1371年,朱元璋建立新朝后的第四年,虚岁十九的袁泰从万泉、蒲州,跨越黄河长江,迈过县郡州府,一路南下,穿越了一千九百多里地的水陆风尘,欣欣然在应天府高中进士,开始成为新王朝高歌猛进征程上的新生力量。在湖南酃县、河南罗山等地,袁泰十四年如一日地扑下身子,在基层经过一番历练后,毫不意外地以政治新星的身份赢得朱元璋的赏识,被选拔进监察核心团队——都察院。

1382年,青年袁泰在地方上励精图治的时候,大明朝刚刚收复云南,统一了全国版图。在经历军事征战与政治重组后,开始大开大合地革新政治体制,呈现出推进肃治与拓展新路的独特气象。

两年前,胡惟庸案发,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及丞相制,设锦衣卫监察百官严惩贪腐。在经过两年的深思熟虑后,他将御史台改制为纠劾百官、辨明冤枉、督察各道的最高监察机构——都察院。都察院初设为正七品,第二年改为正三品,第三年改为正二品。

都察院设立的第四年,袁泰来了,起步为正五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一年后擢升为正四品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五年后擢升为正三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六年后擢升为正二品都察院右都御史,相当于国家最高级别的监察官员了。袁泰在监察领域如鱼得水,主要原因是精于律法、性情耿直、善于论辩,这得益于天资、勤学、信仰。在新王朝如日初升阶段,他的所学献于他的抱负,一脉流传于儒学的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基因,代代传承,赓续不绝,浸染其从政之路。

从县志及其他史料看,袁泰最值得称道的并非官至正二品,而是在朱元璋严法肃惩贪腐蠹虫,动辄大案连坐的政治风潮中,他能坚守法典规制,以深厚的政治经验和善辩之才,向这位洪武大帝阐明事理大义,极大地减少了冤狱错案,挽救了一批错抓错批的官员,为新王朝保留了人才,也为自己赢得了口碑。想当年,多少官员噤若寒蝉,明哲保身,袁泰能激流勇进、迎难而上,实在殊为可贵。

纵观千年风云,多少人年少时有气吞四海的勇气,但年长经事后大都受经验和教训裹挟变得谨小慎微、察言观色、瞻前顾后。洪武年间,仅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四大案”就诛杀了近五万人。在这样的氛围中,谁敢一点也不忌惮地向皇帝提意见呢?在这样的洪流中,反复揣摩皇帝心意,避免卷入是非,还要尽可能地说动杀伐决断的皇帝刀下留人,袁泰简直爆发弥天大勇了。

正因为基于才华和经验,耿直的袁泰过于自信,也办过错误的事儿。尽管瑕不掩瑜,但必须清醒客观地面对这样的事实。他审理王爵受贿案自以为厘清事实后,唆使河南道将相关人员定罪,但廷臣会审后发现错审导致冤情。袁泰被弹劾后,不知朱元璋是不是出于对其才华、能力、作风、贡献赏识的原因,最终以年龄大为由宽恕了他。

1392年,虚岁四十的袁泰经历多年政界风雨后,已不再年轻,眼神不再锋利,须发中掺杂了白色。王爵案后,耿直的袁泰竟然没有谨言慎语,竟然忘记明哲保身才能护全自己,再次基于职责向皇帝奏明四十一人渎职、四人不称职。这次,洪武大帝没再采纳他的意见。

这一年的八月,袁泰的病体终于扛不住了,已显老态的他在喘息中慢慢地合上了双眼。这一生,他吃过苦,干过事,辉煌过,也落寞过。据《万泉县志》记载,袁泰归葬于万泉乌苏,也算叶落归根,与生养他的这片黄土融为一体。

君自远方来,来自云遮雾绕的岁月深处。慢慢看清了你少年的脸庞,你奔走的步履,你捍卫法理的光芒,你伏身于桑梓的从容。当一切快被时光抹平的时候,历史必将唤醒你留存于大地上的荣光。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